例如,某研究中随机抽取了180名学生的某一能力测验分数,由于这些能力分数不是正态,需要将其正态化。已有研究表明学生的总体能力分布为正态,因此可以用正态化原理和T分数公式将其正态化。步骤如下:①将原始数据整理成次数分布表;②计算各分组上限以下的累加次数cf;③计算每组中点的累加次数,即前一组上限以下的累加次数加上该组次数的一半;④各组中点以下的累加次数除以总数求累积比率;⑤将各组中点以下累积比率视为正态分布的概率,查正态表,将概率转化为Z分数,这一步是关键;⑥将正态化的Z值利用公式6-4加以直线转换:T=10Z+50。具体计算步骤和过程见表6-7。
表6-7T分数与正态化的计算
T分数虽不等距,但T分数更接近总体的情况。转换后的T分数的平均数为50,标准差为10,平均数上下各五个标准差,正好包括了T分数从0~100。
在使用T分数时,应注意与前面所讲的Z′=10Z+50的线性变换形式区别开来。虽然二者都有相同的平均数和标准差,但T分数是经过正态化的分数,而前者是否服从正态分布还不清楚,它们将以原始分数的分布形态为转移。T分数可用于本来应是正态分布而实际呈偏态分布的各种测验的比较,而前者只能用于分布形态相同或相近的各种测验的比较。
【资料卡6-2】
中国高考标准分数制度
1987年,原国家教委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标准化实施细则》,并于当年开始在广东、海南试行高考标准分。1993~1995年开始建立全国及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类考生的标准分常模。1994年,陕西、河南两省用标准分数报告高考结果,并用考生标准分数的综合分录取新生。
高考属于常模参照性测试,它根据考生团体(常模团体)的平均分和标准差等标准来解释考生的分数。这些标准称为参照模(常模)。若考生团体是一个省,则称为省级常模参照性考试。这种考试的目的在于把个人成绩与他人作出比较,着眼于团体中考生成绩的区分,以明确个人在团体中的位置。
(一)省级常模量表分数
它是以全省考生作为常模团体,由原始分数转换为标准Z分数,再将Z分数经线性转换得出的导出分数。这个导出分数消除了Z分数的小数和正负,但它只改变了Z分数的表现形式而没有改变其实质。因此,具有标准分的所有特性,可比、可加、含义明确,能准确反映出考生在常模团体中的位置。
1994年陕西省高考应用的导出分数是CEEB分数(C分数),其转换式为:
C=100Z+500
这与美国CBBE、TOEFL考试是一样的。若取Z在正负4之间,最高分就为900,最低分就为100。习惯上称之为T分数。在高考当中,常常根据高等院校的性质,把分数转换的常模团体分为理工农医类常模团体和文史类、外语类常模团体几大类。
(二)省级常模量表的建立
1。单科成绩省级常模量表分数的转换步骤
(1)将所有考生的原始总分由大到小排序。
(2)计算每一分数以下的考生占考生总数的百分比,再乘100后取整,得百分等级。如果分数分段,计算百分等级的公式为:
其中R为全体分数按大小排列,某一给定原始分数所占的名次。N为总人数。如果分数分段,计算百分等级的公式为:
其中Xi为给定的原始分数,f为该分数所在分数段的频数,L为该分数所在分数段的下限,Fb为该分数所在分数段以下累积频数,i为分数段间距,N为总频数(总人数)。
(3)由查标准正态分布表得正态标准化分数Zi。
(4)由Ti=100Zi+500进行线性转换,得省级常模量表分数Ti。
2。总分的省级常模量表分数的转换步骤
(1)将每一考生各学科的Ti分数,按照规定的权重(1994年国家教委规定各科权重都为1)合成总分。
(2)将总分由大到小排序,对总分按前面(2)(3)(4)转换步骤得出综合分T。综合分是由各科总分Y求出对应的Z分数,再经线性变换得出的省级常模量表分数。它的平均分为500,标准差为100,取值范围在100~900之间,并不是各科标准分的简单相加。
(3)在报告分数时,同时公布每个考生的综合分数和百分等级,所以,考生可知道自己的综合分在全省同类考生中所处的位置。
(三)考生怎样由标准分换算自己的原始分
下面是陕西省某考生1994年高考成绩单(理工)
通知单中,每一科目下面有两个分数,前面的分数是该生的标准分,括号内的是百分等级。计算的公式如下:
这样,根据当年度各省考试管理机构公布的某科成绩的平均分和标准差,代入上面的公式,就能算出考生自己的近似原始分数。
——资料来源:陕西省考试管理中心主编,《标准分数及其应用》,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