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外国文学史上册电子版 > 二俄狄浦斯王(第1页)

二俄狄浦斯王(第1页)

二、《俄狄浦斯王》

《俄狄浦斯王》是索福克勒斯的代表作,也是古希腊悲剧的典范之作。

该剧取材于希腊神话中忒拜王室的故事。俄狄浦斯原是忒拜城邦国王拉伊俄斯的儿子。神谕说,他以后将杀父娶母,因而,俄狄浦斯一出生,父亲就用铁钉穿于他的脚跟,让仆人将其扔到荒野里。但好心的仆人却把他送给了相邻的科林托斯国的一个牧羊人,牧羊人又转手将其送给了没有子嗣的国王。长大以后,他为了逃避杀父娶母的命运,离开了科林托斯国;浪迹途中,他与人争执杀死了一位老者,该老者正是其生父忒拜国王拉伊俄斯,但俄狄浦斯却一无所知。事后,他来到正在闹灾难的忒拜国,除掉了狮身人面的妖怪斯芬克斯,解除了忒拜的灾难,被人们拥戴为国王,并娶了新寡的王后,而她正是他的生身母亲。16年后,忒拜国遭瘟疫的袭击,原因是至今尚未查处当年杀死先王的凶手。为了解除瘟疫,俄狄浦斯穷究凶手,最后才知道凶手就是他自己。此刻,他已犯了“弑父娶母”的大罪。俄狄浦斯为了惩罚自己而刺瞎双眼,并自我放逐。

《俄狄浦斯王》描写了人的意志和“命运”的矛盾冲突,表现了善良刚毅的英雄俄狄浦斯在与邪恶命运的搏斗中遭到不可避免的毁灭,歌颂了具有独立意志的主人公之勇敢坚强的斗争精神。俄狄浦斯是一个诚实正直、意志坚强、热爱人民同时也受人民爱戴的好国王。妖怪斯芬克斯作难,他凭机智和勇敢战胜了它,从而解除了国家的灾难;命运安排他将杀父娶母,他坚定地反抗命运的摆布;因16年前的凶案未破,招来了忒拜国的瘟疫之灾,他千方百计,不遗余力地追查凶手,为民众解难。他主观上没有犯罪的动机,但无意中却犯了杀父娶母的罪,并给百姓带来了灾难。对此,他没有把罪过推之于客观原因,而是勇敢地承担责任——刺瞎双目对自己进行惩罚,显示出其刚正无私。作者以主人公顽强的意志和果敢的行为鼓舞人们去面对厄运,肯定了人的自由意志和反抗“命运”的正义性,但也通过他的毁灭宣扬了神力不可抗拒、人的意志在“命运”面前无能为力的思想,从而表现了自我意识觉醒后的人在面对强大的自然和社会力量时内心的矛盾与困惑。

“命运”观念在古希腊文学中是普遍存在,连众神也难逃“命运”的惩罚。在《俄狄浦斯王》中,“命运”更是被描写成一种神秘的和不可抗拒的力量,它像一个魔影,总在主人公行动之前设下陷阱,使其步入罪恶的深渊。人与“命运”的矛盾冲突贯穿于该剧始终,所以,这是一部典型的“命运悲剧”。其实,“命运”并不是什么冥冥之中的神力,它一方面是当时人们对人力难及、无法抗拒的自然力量的一种非科学的认识和理解,另一方面也是对日益复杂化的社会矛盾以及人自身的一种认识和理解。在科学水平相对低下的情况下,古希腊人把所有来自自然、社会以及人自身的无法理解和解决的矛盾,都归因于“命运”,所以才造成了文学中普遍存在的“命运”观念。俄狄浦斯所面对的“命运”,不仅仅是指与人相对立的自然力量,更重要的还指来自社会和人自身的神秘力量。从动物群体中进化出来的人类组成了社会,人从此便有了“自然的人”与“社会的人”之双重属性。是时,人既感到了其作为自然与社会之主人的骄傲,因而有积极的进取精神,同时又感受到了除自然异己力量之外的社会和人自身的异己力量的束缚。这种异己力量同自然异己力量一样是不可理喻、无法解释的“宿命”。俄狄浦斯之“命运悲剧”的积极意义在于:他明知“命运”要让他“弑父娶母”,但仍然要与之抗争,表现出“明知不可为而偏要为之”的悲剧式抗争意识与行动意识。在俄狄浦斯王身上,虽然多了一份行动的理性力量,但同时也多了一重因“命运”之不可测而生的精神痛苦与忧虑。俄狄浦斯强烈的行动意识,表明了此时人之自我意识的高度,但其结局又让我们看到人类高扬自我、寻找自由的艰辛与困苦。他越是要摆脱命运的罗网,就越是投向罗网;他越是真诚地为民除害,就越是步步逼近自我毁灭;他反抗命运的过程正是走向命运圈套的过程,行动的结果是自我惩罚。这种悖谬现象隐喻了人与异己力量对立的必然性以及人无法克服异己力量的悲剧性命运。

尤其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俄狄浦斯所困惑的,不仅仅是自然与社会的复杂性,更有人自身的复杂性。人本身的蒙昧与野性,也是给人类带来痛苦与灾难的一种神秘力量,这也是西方文学史中人与命运之争的重要主题。

俄狄浦斯初到忒拜国,面临的是狮身人面妖怪斯芬克斯的闹灾。它在一个路口拦住路人,要他们猜它的谜语,猜不中就要被吃掉。它的谜语是:什么动物早晨四只脚,中午两只脚,晚上三只脚?人们都猜不中,俄狄浦斯猜中了,他说是人。俄狄浦斯取得了胜利,斯芬克斯跳崖自杀。然而,人到底是什么?俄狄浦斯却没有回答,他也回答不了,因而,随后他自己也陷入了困惑之中。俄狄浦斯为了逃避“弑父娶母”的命运而离家出走,却偏偏进入了命运的圈套。16年后,他一心想追查杀害国王的凶手,拯救黎民百姓于灾难之中,但严酷的事实告诉他:坚决追查凶犯的人正是凶犯自己,拯救忒拜城的恩人同时又是给忒拜城制造灾难的祸主。俄狄浦斯的悲剧启示人们:一个追求正义的人,可能成为一个制造罪恶的人;高尚与卑鄙、正义与邪恶、天使与魔鬼往往互为因果。这正是人本身的复杂性。从这个角度看,俄狄浦斯的故事是西方文学史上最初写出人的复杂性、揭示复杂的人性之无穷艺术魅力的作品。千百年来,在西方文学与文化史上,斯芬克斯的幽灵仍以多种不同的声音在苦苦追问:人是什么?——斯芬克斯之谜的真正难解之处是:人本身就是斯芬克斯之谜,人要认识自己是十分困难的。古希腊哲人显然已领悟到人认识自身之困难,所以,才有了太阳神阿波罗神殿上那个著名的箴言——“认识你自己”。

俄狄浦斯命中难逃的“弑父娶母”,象征着文明初期人的原始野性。在原始时代,弑父娶母的现象原本无所谓道德;只是到了文明时期,这才被认为是大逆不道的**之为。而在人类文明的初期,弑父娶母尽管在伦理道德上已被禁止,但这种原始时期延续下来的野蛮习性并没有也不可能在刚刚走向文明的古人身上完全消失。俄狄浦斯作为文明初期的人,无疑存在着原始的野性。在伦理意识上,他无意于弑父娶母,他力图摆脱这一陋习,成为一个文明的人;但“命运”使他最终走向杀父娶母的结局,这“命运”在很大程度上正是他那潜在的野性冲动——他努力地要挣脱它,却不知不觉中受着它的摆布。人的肉体存在也是一种自然,发自自然肉体的野性冲动对人的制约,也像外界自然一样,有其强制的和无法抗拒的威力。刚刚步入文明的人对此感到无法理解,正如俄狄浦斯对“命运”的圈套无法理解和无可奈何一样。俄狄浦斯为摆脱原始的、自然的属性而导致毁灭的悲剧,是人类走向文明所付出的艰苦努力和沉重代价的一种艺术写照,体现的是人类文明对原始野性、自由意志对蒙昧自然的抗争。正是人类远离原始野性走向文明的正义性,赋予了俄狄浦斯形象以悲壮与崇高的审美特性。对俄狄浦斯弑父娶母的可能性与真实性,人们显然无法用科学理性的逻辑去看待,而只能从神话隐喻的角度去理解其象征性喻义。

从总体上看,古希腊的神话、悲剧和史诗都产生于人类文明的童年时期,表现了人类童年时期的生活,记录着原始初民的稚朴天真与蒙昧野性。俄狄浦斯弑父娶母的故事有部落**生活的印记。与之相仿,在欧里庇得斯的悲剧《美狄亚》中,人们看到:为了“爱情”,美狄亚帮助情人伊阿宋打败了自己的父亲,为其盗取了金羊毛,还为其设计杀死了自己国家军队的首领——自己的兄弟;后来出于对爱情的嫉妒,她又杀死了科林索斯国的公主与国王,甚至杀死了自己的两个亲生儿子。从文明人的道德观念看,美狄亚为爱复仇的行为无疑有其正义性,这种正义性来自于文明社会一夫一妻制的家庭婚姻道德。但美狄亚为了爱情不惜背叛国家和父亲、杀死兄弟和儿子的行为,显然又违背了文明时期的伦理道德。她的这种极端行为仅仅以“爱的深沉”“爱的专一”“爱的强烈”等貌似文明与合理的语汇来解释是难以自圆其说的。事实上,人们不能不看到她作为人类文明初始阶段的女性,依然有原始初民的狂野与暴烈,而文化、道德对这种原始野性的制约力则显得十分软弱。美狄亚的悲剧固然有男女不平等、女人是男人的奴隶、一夫多妻制等社会制度的原因,但同时显然也渗透着文明与野性之矛盾冲突的因素。这种不可抗拒的野性力量与文明的冲突,恰恰是人类童年时期的文学所展示的人性的艺术魅力之所在。同样,史诗《伊利昂纪》作为西方文学的先河,在其描写希腊人与特洛伊人十年战争的过程中,不唯揭示了古代英雄们勇敢善战、视死如归的英雄主义气概,同时也呈现了诸多血腥的争斗与野蛮的掠夺。阿喀琉斯的勇敢是与其愤怒时杀人如麻甚至虐待敌方战将赫克托尔尸体的残酷连在一起的。这样的描写,同样也是出之于人类童年时期文学的一种“天然属性”。因为,野性乃至兽性作为原始初民的一种自然属性,本无所谓善与恶。

在神话的世界里,人性是粗犷的、稚拙的;原始的野性使初民拥有着文明人所没有的那份“自由”:随心所欲地爱,无所顾忌地杀戮。唯其如此,才显出了人类童年时期文学的人性描写之美。但与此同时,文明也渐渐地渗透到他们的意识中,对他们发自野性的行为予以限制,使他们在自觉不自觉中意识到自己行为的不合理。一方面,“自由”的原始的野性充溢着勃勃的生机,总要冲破文明的羁绊;另一方面,文明又总是制约着它,使其不能恣肆妄为。这就造成了人在走向文明过程中的矛盾、冲突及由此而生的痛苦。所以,在古希腊的神话与以神话为素材的悲剧作品中,人们可以看到:处在文明初期的人类既向往文明,为来自自身的自然属性所困扰,同时这种自然属性又仿佛是一种铁律在制约着人,成为人无法理解也无法摆脱的“命运”。俄狄浦斯那种“弑父娶母”的歧途与困苦,其所揭示的正是人自身的复杂性以及文明的悖谬:人向往文明,但自然天性对来自文明的束缚似乎有一种本能的拒斥,这使得人陷入了命定的两难境地。

《俄狄浦斯王》代表着古希腊悲剧艺术的最高成就。全剧采用倒叙手法,设置了一系列悬念,从而使剧中矛盾冲突高度集中。剧中情节包括两大部分,一是俄狄浦斯为抗争弑父娶母的命运愤不回国,浪迹忒拜,却一步一步地落进了命运为他预设的陷阱;二是俄狄浦斯认真追查杀害先王的凶手,最后登上祭坛,自甘放逐。对此,悲剧却从追查杀害先王的凶手写起,而将主人公反抗弑父娶母命运的过程作为背景予以展示。这样,纷繁复杂的事件、盘根错节的矛盾通过“倒叙”手法,如同剥笋般严密、完整地展示出来,造成了一系列观众洞若观火而剧中人茫然无知的戏剧悬念,达成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突转”和“发现”手法的妙用是悲剧在结构上的另一特色。剧情围绕谁是凶手和追查凶手的过程展开,随着俄狄浦斯逐步发现自己的身世之谜和揭示自己的命运之谜而走向**。剧中俄狄浦斯从“顺境”渐次转入“逆境”的过程跌宕有致,撼人心魄。第一次突转是王后为解除俄狄浦斯的疑窦而回忆先王被害的细节,不意间却使俄狄浦斯发现了自己的“嫌疑”;第二次突转是科林斯报信人为了让俄狄浦斯回国继承王位而坦言他并非科林斯王后所生,从而让他顿悟自己并未逃脱可怕的厄运。这样,每一次突转就伴随着一次可怕的发现,逐步把主人公推向了悲惨的境地和痛苦的深渊。

在《俄狄浦斯王》里,作者还对戏剧形式进行了广泛的革新。他在剧中不描写天神,而是刻画颇有独立精神的个性鲜明、丰富多彩的人;他善于描写人物,往往三言两语就能使之栩栩如生;他使人物性格成为剧情发展的动力,从而创造了世界戏剧史上最早的性格悲剧。他还在剧中加进了第三个演员,并使歌队参与剧情,这就丰富了戏剧的情节和内容,使希腊悲剧在形式上趋于完善。

思考题:

1。古希腊戏剧是怎样起源的?

2。埃斯库罗斯为什么被人们誉为“悲剧之父”?

3。欧里庇得斯对悲剧艺术有什么贡献?

4。俄狄浦斯之“命运悲剧”的哲学意蕴何在?

5。为什么说《俄狄浦斯王》代表着古希腊悲剧艺术的最高成就?

原典选读

《俄狄浦斯王》(节选)

(古希腊)索福克勒斯

第三场

[伊奥卡斯特偕侍女自宫中上。

伊奥卡斯特我邦的长老们啊,我本想拿着这缠羊毛的树枝和香料到神的庙上;因为奥狄浦斯由于各种忧虑,心里很紧张,他不像一个清醒的人,不会凭旧事推断新事;只要有人说出恐怖的话,他就随他摆布。

我既然劝不了他,只好带着这些象征祈求的礼物来求你,吕克奥斯·阿波罗啊——因为你离我最近——请给我们一个避免污染的方法。我们看见他受惊,像乘客看见船上舵工受惊一样,大家都害怕。

[报信人自观众左方上。

报信人啊,客人们,我可以向你们打听奥狄浦斯王的宫殿在哪里吗?最好告诉我他本人在哪里,要是你们知道的话。

歌队啊,客人,这就是他的家,他本人在里面;这位夫人是他儿女的母亲。

报信人愿她在幸福的家里永远幸福,既然她是他的全福的妻子!

伊奥卡斯特啊,客人,愿你也幸福;你说了吉祥话,应当受我回敬。请你告诉我,你来求什么,或者有什么消息见告。

报信人夫人,对你家和你丈夫是好消息。

伊奥卡斯特什么消息?你是从什么人那里来的?

报信人从科任托斯来的。你听了我要报告的消息一定高兴。怎么会不高兴呢?但也许还会发愁呢。

伊奥卡斯特到底是什么消息?怎么会使我高兴又使我发愁?

报信人人民要立奥狄浦斯为伊斯特摩斯地方的王,那里是这样说的。

伊奥卡斯特怎么?老波吕博斯不是还在掌权吗?

报信人不掌权了;因为死神已把他关进坟墓了。

伊奥卡斯特你说什么?老人家,波吕博斯死了吗?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