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自[德]歌德:《浮士德》,绿原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
[1]吉塞泉,阿拉伯传说中的生命之泉,饮者可返老还童。
[2]伊斯兰教义较单纯,不像基督教那样诠释很多。
[3]龙涎香(Ambra),一种阿拉伯香料。
[4]天女(Huri),伊斯兰教信仰的天堂中永远的处女。
[5]烟草:烟草出现在歌德时代,并不在浮士德时代。
[6]战争和战争风声:土耳其战争在浮士德时代当指16世纪初叶奥斯曼帝国征服阿拉伯世界的战争;在歌德时代则系18世纪末叶的俄土战争。
[7]圣安德烈节前夜:圣安德烈为十二使徒之一,殉教而被钉死在叉形十字架上。圣安德烈节为十一月三十日。德国少女们相信,在该节日前夕上床之前,呼唤圣安德烈的名字,便可在梦中见到未来的情人,或者从水晶球里可以找到关于未来婚事的答案。
[8]牧羊人为跳舞细心打扮:这首民歌在《维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第二部第十一章由菲利娜提到过。
[9]令尊大人:据民间传说,浮士德的父亲是一位农民;但在本文中却是一个医生,并且是浮士德的这门技艺的老师。此处所述实为诺斯特拉达穆斯的事迹。
[10]那时您虽然是个青年人:1525年,诺斯特拉达穆斯二十二岁,普罗旺斯流行瘟疫,他大胆地沿门进入农家治病,救活许多病人,而本人始终无恙。
[11]让我们向天上的救主躬身致敬:浮士德的宗教信仰诚然与众不同(见后文《玛尔特的花园》一场中他和玛加蕾特的谈话);但为了不伤害乡民的虔敬感情,他却用他们所习惯的宗教语言说话。
[12]圣体:即圣饼,天主教弥撒祭品中由基督肉体化成面包,人人在它面前都要顶礼膜拜。此处指宗教仪式行列中高举的圣体。
[13]玄虚不可捉摸的正人君子:指他用心良好,但由于误用炼金术士的单方,偶然造成灾祸,致成为后文所谓“厚颜无耻的凶手”。
[14]一头红狮:这一段是用诗意语言描述炼金术士制造点金石、追求长生的过程。他们在实验室(“黑色的丹房”)里把红色的氧化汞(“狮”)和白色的盐酸(“百合”)放在一只温水锅里,用文火使之化合(有如男人和女人、国王和王后的“**”)。然后把二者一同从一个曲颈瓶(“洞房”)取到另一个瓶中,再用更大的明火煎熬。把固体气化后,在烧瓶内壁便现出彩色的沉淀(“五彩缤纷”)。整个过程不过是一次蒸馏,由此产生的所谓“点金石”被称为“年轻的女王”,即狮王和百合后的女儿,据云不仅能制造黄金致富,并有治病、增寿的效力。但是,浮士德充满厌古情绪,不相信这一套,并把自己和他父亲的医道称之为用毒药杀人,虽然用心是好的。
[15]女神:指太阳。德语的“太阳”为阴性。
[16]云雀,苍鹰,白鹤:这些形象多次出现在歌德笔下。飞翔的梦想伴随歌德终生。
[17]两个灵魂:关于两个灵魂的观念自古有之,到十七八世纪重新流行。歌德首先从维兰、继而从他那时读到的希腊哲学家色诺芬的政治小学《居鲁士的教育》一书中获得这个观念。后来他从荷兰神学家巴·贝克尔的《着魔的世界》中读到摩尼教教义,从中获悉,“每人有两个灵魂,一个永远同另一个斗争。”
[18]魔袍:预示后文中浮士德利用梅菲斯特的袍服在空中飞行。
[19]从北方:指东南西北风及其对人类的危害。在德国,东风干燥而锐利,西风则常伴雨而成灾。
[20]黑狗:据传说,浮士德养过一条大黑鬈毛狗,有一对火红眼睛,名叫“普雷斯蒂吉尔”,它被抚摸时能够改变颜色,实际上为一精灵所化。
[21]对神的爱:指纯思维的、摆脱一切欲念的、仅致力于认识万有之生动联系的自我感悟,即斯宾诺莎所谓的“出自心智的爱”。
[22]生命的源头:指神。神性的本源表现在《圣经》所说的启示中。下文将有说明。
[23]太初有言:出自《新约·约翰福音》第一句:“太初有道”。“言”或“道”的希腊原文为“逻各斯”,此字由画廊学派和亚历山大学派哲学进入新约,意为“字”“概念”“理性”等。赫尔德在《新约阐解》(1775)中译为“思!言!意!行!爱!”浮士德首先像路德一样用“Wort”(字)来译“逻各斯”,接着他试图更深刻地掌握它的含义,便与其本义越离越远,结果不是在翻译,而是在阐释自己对于万有之本源的见解。当他在思考中接近这个本源时,不觉间惊动了化身为犬的魔鬼,它正代表这个本源的反面,这时它开始在火炉前面向浮士德现出原形。
[24]所罗门的钥匙:所罗门系希伯来大卫王之子,以智慧著称,在中世纪被尊为最伟大的魔术师。以他命名的《所罗门的钥匙》是一本召遣或降服魔鬼的魔法大全,曾从希伯来文译成拉丁文,16世纪至18世纪又译成其他欧洲文字。这本书并不教人召遣或降服真正的魔鬼,只可以用来对付“侏儒、山灵、水精、林妖”等元素性精灵,即浮士德所称的“地狱里的魔鬼坯子”,或尚未成形的魔鬼幼虫。
[25]众精灵(在过道上):它们诚然忠于梅菲斯特,并为解救他而被招来,但一进入魔术士的书斋,便使自身也陷入困境。
[26]四精咒:用以召遣火、水、风、土四大元素精灵的咒语。四大精灵的名称由中世纪瑞士医学家帕拉切尔苏斯所拟。从下文看,浮士德念本咒无效,于是改变咒文,将“土精”去掉,换成“因库布司”,即矮小、淘气的宅精,二者在德国童话中有密切关系,但并非一物。
[27]这个标志:挂有圣体并有INRI(拿撒勒人耶稣,犹太人的王)铭记的十字架。这就是前句所谓“更厉害的符咒”。
[28]这个从无来由的:根据《新约》,基督来自永恒,故云“从无来由的”;他的意义不能用任何名字充分表达,故云“未曾宣布的”;他的荣耀充满“诸天”;虽然如此,他却被士兵的长矛“刺穿”了(参阅《约翰福音》第十九章第三十四节)。这四行是对耶稣的素描,但没有提及他的名字。
[29]三重炽烈的光华:指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被认为是最厉害的降魔法。
[30]梅菲斯特:这是梅菲斯特最初与浮士德对话。梅菲斯特在下文中向浮士德解释自己的本性,可能就是歌德对于这个名字的理解。虽然一般传说把梅菲斯特和“魔鬼”等同起来,但须知他只是一个魔鬼,而且在魔界仅位于第四级。歌德从传说中只借用了这个名字及其初现时的若干情景,这个性格从头到尾乃是他的创造。作者有时狡狯地用这个名字作为面具来说自己的话,但基本上是以他的早期友人、批评家约翰·默尔克为原型。他在1831年3月27日对艾克曼说过,“默尔克和我常常在一起,就像浮士德和梅菲斯特一样。……他所有的嘲弄和讥诮无疑都来自较高层次的文化基础;但他不是一个具有创造性的人,相反他有一种强烈的否定倾向,所以他对人常常责备多于表扬,不自觉地寻找一切机会来满足这种快感。”
[31]如此轻视“言”的人:指浮士德在前文所说,“我不能把‘言’抬得那么高”。
[32]蝇神:魔鬼的别称。在《旧约·列王记下》第一章称作“以革伦的神巴力西卜”;在《新约·马太福音》第十章第二十五节称作“别西卜”。
[33]我是永远否定的精灵:梅菲斯特在前一句坦率地宣称自己“是总想作恶、却总行了善的那种力量的一部分”,这与天主在“天堂序曲”中最后一段训词中对梅菲斯特所安排的任务是相一致的。这里他又说自己是“永远否定的精灵”,即与肯定的真善美相对立,这一点自始至终贯穿着他的性格。他的不敬与嘲讽不仅是他的性格的一部分,而且反映了他想破坏真善美而无能为力,反倒刺激人类对真善美的进一步追求,也就是“总想作恶,却总行了善”。
[34]这个愚蠢的小宇宙:人把自己视作完整的宇宙,不过是梅菲斯特对于大宇宙的嘲讽。
[35]那部分最初本是一切:即后文浮士德所称的“混沌的古怪儿子”。混沌原本是一切,从它产生了世界,后来混沌又把世界贬为低级的本体。按照中世纪的宗教信仰,魔鬼原本是天使,后由于堕落而被推入地狱。梅菲斯特这里表述的一段关于原始黑暗的理论,来自希腊诗人希西阿的《神统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