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媒介批判理论 > 第一节 媒介批评的内涵和视角(第2页)

第一节 媒介批评的内涵和视角(第2页)

该观点强调媒介批评基于一定的价值立场和价值观念而展开,对大众传播活动及其产品的价值判断和理论鉴别。“媒介批评是以传播学为基础,按照一定社会和阶级的利益和理想,根据一定的批评标准,对大众传播媒介及其产品——大众文化的是非、善恶、美丑等问题所做的价值判断和理论鉴别”[11],“所谓媒介批评,是指根据一定社会和阶级的利益与理想,并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大众传播活动所做的价值判断和理论鉴别”[12],“新闻传媒评论是一种主体性活动,即由评论者根据个人的体验和理解评价新闻传媒行为,无疑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13],“媒介批评在本质上是一种价值判断,它是对新闻媒介系统及其各要素进行批评的过程”。[14]

}h6}3。媒介批评是对新闻报道本身的批评

该观点强调媒介批评探究的是具体的新闻报道的微观形态以及对社会的意义,其实质属于新闻评论的范畴。认为其形式类似于新闻评论,只不过评论的内容是针对媒介而已。“传媒评论(媒介批评——笔者注)以新闻传媒及其报道为对象,以新闻传媒与社会关系为背景,因而它区别于以往微观、局部的新闻报道评析,与仅限于传播行为与效果分析的传播学也不等同。它的意义在于为媒介设置一个‘反光镜’,随时审视新闻传媒的行为与报道,并且,从新闻与相关产业,与社会经济文化的互动中,评析新闻业的走向、合理的发展速度与结构比例。新闻传媒评论,同时还关注从业者的素质与道德行为”。[15]在媒介批评理论研究领域,该看法带有一定的普遍性。

}h6}4。媒介批评是对媒介现象的批评

该观点认为媒介批评分析特定的媒介现象,以反思新闻观念的得失。“媒介批评是分析媒介现象,反思新闻报道的得失,评价记者的作品,从而形成相应的新闻观念”[16],强调了媒介批评对新闻观念的作用和意义。

}h6}5。媒介批评是对传媒事业的批评

该观点认为媒介批评是对传媒事业本身发展的思考与研究,“媒介批评是对于传媒业(包括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及时深入报道与评论,对传媒业发生的重大变化即时做出反应”[17],强调了媒介批评对传媒事业发展的现实作用。

以上观点分别从价值立场、媒介产品、新闻报道、媒介现象和传媒事业等不同角度,对媒介批评的定义进行了界定,分别涉及了媒介批评研究的对象和范围的不同层面。但是,这些认识都比较集中地认为媒介批评的核心问题是媒介产品、媒介内容以及媒介机构等问题,这些观点基本都集中于微观的媒介分析,鲜有涉及宏观的理论视野对媒介进行的考察。董天策提出的定义则更为全面,他指出:“所谓媒介批评,就是对大众传播媒介的批评,是对媒介产品、媒介行为、媒介现象以及媒介作用的理性思考和价值判断。”[18]这里他明确指出了媒介批评是一种理性思考和价值判断的行为。因此,立足于宏观理论视野及特定的反思性价值立场,对大众传播活动及其媒介产品本身进行反思性分析是媒介批评应该关注的重要方面。

(二)媒介批评的定义

所谓媒介批评,是指立足于批判的价值立场、传播观念和理论背景,通过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以人们的大众传播活动及其媒介产品为主要研究对象,就大众传播活动的政治经济机制、媒介机构和从业者、媒介的基本形态、媒介产品、媒介文本及内容以及媒介受众等所进行的理论观察、分析、评价等批判性反思活动。简言之,媒介批评就是立足于批判的价值立场对媒介活动进行的研究,明确的价值立场是媒介批评的基础。

概而观之,媒介批评定义的内涵有下述三个层面的含义。

1。媒介批评是基于基本的价值立场和理论视角的反思性批判

如前所述,媒介批评的“批评”内涵,一方面与宏观的批判理论有关,另一方面又指向微观层面的媒介应用实践活动。但无论如何,它要先有基本的理论视角和价值立场,才能展开相应的批评活动。

2。媒介批评的对象是人类的大众传播活动及其媒介产品

媒介批评的不仅仅是新闻传播活动,而是人类大众传播活动的全部以及以媒介为核心的具体的表现形态。

那么,作为人类传播活动的核心及其意义是什么?就整体论和动态论的视角而言,人类传播活动的基础是“意义生产”活动,媒介批评关注的重点也正是媒介的社会文化层面的“意义建构”。作为人类活动的传播,可谓丰富多彩。就传播现象而言,传播活动是人们相互沟通、传达指令、享受娱乐、展开讨论、获取信息的日常行为。无论我们选择传播现象的哪一层面进行考察,无论把它理解为由传到受的线形过程,还是理解为该过程中各因素之间的关系,面对这些关系的复杂构成和这些构成的不同模式以及影响这些模式的社会文化及权力结构,有一点是始终无法回避而且必须确认的,这就是在复杂多样的人类传播活动中,相伴始终的是“意义”生产的动态活动过程。

就此意义看,所谓传播,就是人类社会建构意义的基本活动和过程。因此,就媒介与社会文化的关系而言,任何层面的分析都共同存在于“意义生产”的理论视域之中,媒介批评的核心与媒介的社会文化意义的“生产”与“建构”密切相关。

3。媒介批评遵循基本的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

媒介批评的主要方法要遵循人文社会科学的基本学术规范而展开,虽然那些感悟式、体验式的批评也属于媒介批评的范畴,但显然不是媒介批评的主流,媒介批评总体上是一种基于严格的方法论范畴的规范化的学术活动。

(三)媒介批评的本质

媒介批评的本质问题究竟是什么?是对以大众传播为主体的社会文化的反思活动,还是针对媒介内容而展开的新闻作品的评价实践?这是媒介批评学习和研究首先要明确的问题。

最早开始探究媒介批评的黄新生在其著作《媒介批评——理论与方法》中,虽然没有为媒介批评列出明确的定义,但他却提出了媒介批评的三个基本取向,为全面理解媒介批评的本质内涵提供了理论和方法上的借鉴意义。[19]

}h6}1。价值取向

媒介批评以评判作为求知的方法,批评大众媒介时,应该不讳言价值的判断,指出大众媒介所创造的价值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为人们指导与解释生活的意义。

}h6}2。批判取向

媒介批评应倾向于批判的取向,批评家应有批判的精神,也就是以否定性思考、意识的启蒙现状的改变,揭示媒介生产中的集体意识,剖析媒介中的物化关系,进而激起受众的独立判断能力,以免被商业化所引导,成为商业化媒介机构下的祭品。

}h6}3。阐释取向

媒介批评以诠释即阐释作为取向,批评家通过诠释活动,指出大众传播媒介所传递的特定意识形态背后的和内在的意义。黄新生所提出的立足于价值、批判以及解释的三种取向,主要是基于宏观理论背景,针对批评的基本逻辑方法取向而提出的,但其实作为人文学科研究的普遍取向,这三种基本取向不仅仅是媒介批评所独有的研究方法。当然,作为人文社会学科研究的媒介批评,其基本研究取向也应该要求立足于人文社会学研究的基本立场。

图1-4“麦当劳”的企业形象标志

例如,“麦当劳”的企业形象标志(如图1-4),首先它是具有非常鲜明的视觉效果的企业标志,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是任何商业化标志的基本美学价值取向。无论是谁,在看到这个标志的时候,总会被它鲜明的色彩和简练的造型所吸引,人们轻而易举地记住了它。但是,要思考的问题是:人们为什么能特别容易记住该标志?当人们处于饥饿状态的时候,是否会第一时间就联想到大写的“M”标志呢?如果仔细深究下去,简单的标志中恐怕隐含着更多的社会的以及文化的内涵。首先要考察的是,从生理学角度看,鲜艳的红色和黄色是否具有刺激人们食欲的效果呢?人们在温暖柔和的氛围中是否也食欲大振呢?其次,从符号学角度看,当该标志不断被媒介所渲染、放大,从而赋予其特定的文化象征意义和内涵时,它是否不仅是对某种食品的消费,而是对某种文化的消费呢?关于媒介符号的文化建构意义等类似的问题,也正是媒介批评理论试图探究的问题。

为了更明确地阐明媒介批评的基本对象和范围,媒介批评研究学者王君超提出,媒介批评应包括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20]:宏观层次主要包括传播效果、传媒结构、机制传媒管理以及传媒与社会的关系等;中观层次主要包括传媒个性、风格、报道策划、新闻评析等内容;微观层次主要包括新闻作品评析、广告、文艺节目评析、专栏(栏目)评析、版面(板块)风格及编排手段评价、传播者(评论员、主持人、专栏编辑、记者等)素质、风格评价等。在此认识的基础上,王君超认为:“媒介批评是为保证大众传播媒介系统的良性发展,保证它与周围运行环境处于良性的动关系,而对传播媒介本身及其产品所做的自觉的、客观的批评。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新闻媒介行为的正误,结构、功能和效益;媒介的阶段性自发倾向;传媒的宏观走向预测;来自社会(环境)系统的评价信息。”[21]该观点对媒介批评的界定涉及媒介研究的宏观问题,即将媒介批评的重心放置于宏观理论,将大众传播媒介置于整体的社会文化系统中加以研究和考察。由此,他也把媒介批评的具体领域界定为哲学的批评、报章的批判和学术的批评三个方面。显然,该观点试图囊括媒介批评的所有内涵,但显而易见,这种分类法往往难以穷尽,试图彻底把握媒介批评的内涵的努力的确难以实现。

上述各类观点对媒介批评的本质内涵的界定,不仅涉及宏观理论,同时也涉及具体的微观媒介形式;不仅立足于宏观的理论分析,也有微观的条分缕析的解剖;不仅是逻辑的把握,还有价值的判断。似乎媒介批评的内涵十分庞杂广大,无边无际,各种赖以解释的宏观理论,不同类型的分析方法,似乎都与媒介批评有关。究竟应该从宏观出发,还是从微观入手,对媒介批评进行分析呢?这里,可以借助于“中层理论”对媒介批评的本质进行分析和总结。

纵观媒介批评的各类本质的界定,其主旨和出发点都在于促进媒介与社会、文化的发展而展开的,不过是研究的切入点和侧重点不同而已。但是,因为这些理论的具体分析方法过于拘泥于媒介的某些具体问题,同样,宏观理论的视野又过于抽象,因此,如何找到一种既非微观现象的描述,又非宏大叙事的“中层理论”,应该是媒介批评研究方法变革的焦点问题。就此,可以引入社会学研究中的“中层理论”加以阐明。

什么是中层理论?关于社会学研究的“中层理论”,杨念群的解释是:“‘中层理论’在社会学中原则上是指被运用于指导经验性调查,同时也是描述社会行为、组织与变化和非总体性细节描述之间的中介物。中层理论当然也包含抽象成分,但是只有在经验研究中发现可观察的材料时他们才能发挥作用。”[22]可见,社会研究方法中的“中层理论”研究的引入,即借助于经验观察,同时又基于完整的解释框架的对于媒介批评内涵的研究,应是媒介批评在本质和方法上的选择路径。因此,立足于“中层理论”视野,对媒介批评理论内涵的探究,一方面要针对媒介研究的具体现象和经验进行分析,另一方面也要结合宏大的理论背景,借以解释媒介与社会、文化发展变迁的内在逻辑。这样,媒介批评的本质内涵也易于明确了。

因此,对于媒介批评内涵本质的界定,应该立足于“中层理论”,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展开。从广义来看,媒介批评属于社会文化批评的范畴,但与其他类型的社会批评不同的是,它以大众传播媒介及其社会意义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作为批评的对象。重点研究的是大众传播媒介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内在关系。从狭义层面来看,媒介批评主要涉及的则是媒介现象层面,即对媒介形态本身和媒介内容的批评、分析和反思。

媒介批评的本质就在于它的揭示和反思。媒介批评就是探究媒介、社会和文化之间的内在关系,并且使用批评的话语体系对结果加以描述,提出反思和思考的问题。社会和文化批评是媒介批评的基本使命和责任,也是其赖以存在的基础。媒介批评围绕人们的大众传播活动及其媒介形态,展开社会文化的反思与观察,从而保障了人类传播活动的发展。

媒介批评通过对各种信息的分析、综合与评判来诊断人们所处的社会环境,所拥有的精神世界,所面临的文化脉动。媒介批评是大众社会不可取代的观察者和监督者,是现代文化不可或缺的思想者和建设者。媒介批评是一门新兴学科,它所致力的,是引导大众文化方向,推动现代化的健康发展,因此,从本质上讲,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批评。[23]

四、媒介批评的视角

作为以反思性批判为主要方法的媒介批评理论,是对人们的大众传播活动进行理论思考、经验感悟和现实观察的开放性平台。但是,简单地按照某种特定标准或价值立场,对媒介批评进行微观层面的分类,往往会因过于微观而失去真正的问题。因此,从现实存在的形式出发,综合各类方法、立场以及观察和实践范畴,媒介批评包含不同的视角。

人们对现实事物的分析和认识,无不是通过观察、体验和理论抽象而实现的,就媒介批评的产生过程而言,也离不开人们的这些认识特征,同样也包含这些要素。由此,根据人们的认识的这些特征,国内媒介批评研究者往往把媒介批评按照人们认识逻辑的特征进行分类。例如,董天策认为,媒介批评包括基于学术层面的批评、基于感想层面的批评和基于观察层面的批评三类。[24]曾娅妮的研究,亦将媒介批评的类型分为基于学术层面的批评、基于感想层面的批评和基于观察分析层面的批评。[25]如上所述,从严格意义上来看,这些相似的对媒介批评的“分类”,是从人类认识的层面对媒介批评的不同视角做出概括。因此,本教材使用“视角”一词来说明媒介批评的不同思考和研究途径。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