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媒介批判理论 > 第一节 媒介批评的内涵和视角(第3页)

第一节 媒介批评的内涵和视角(第3页)

}h6}1。学理性反思

所谓学理性反思批评视角,是一种严格意义上的理论视角的分析形式,其目的是为媒介研究及分析提供借以展开的“分析框架”和“理论模型”,一般而言,其结论具有较强的现实解释能力,能全面反映研究对象的普遍性特征和内在规律。

媒介批评的学理性反思视角,主要是基于求真求善求美的价值立场,借助于已有的理论成果观点,通过规范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科学严谨地对传播活动进行分析,从而揭示和阐释媒介与社会文化的内在逻辑关系。该视角因其明确的普遍主义的价值立场、规范的理论方法和分析媒介现实的深广度,成为当代媒介批评的主要视角。该视角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究其实,任何批评都是对事实真相的探求,其起点在于有科学的理论逻辑的支持,媒介批评关注的是传播活动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因此,媒介批评在关注媒介实践的基础上,使用科学的方法和理论,在媒介实践活动与媒介理论之间架起了反思的桥梁。批评活动一方面是对媒介实践活动的纠偏,另一方面,又是一种理论的创造活动。就此而言,媒介实践、媒介批评、媒介理论三者就是在不断的反思批评中相互发展与完善。

西方媒介批评的学理性反思视角,自法兰克福学派开始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法兰克福学派的媒介研究,上承欧洲的社会批判传统,针对媒介与大众文化对社会发展的关系,分析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并指出其存在的问题。与美国传播研究中的“行政与市场”导向的研究不同,主张从反思性批判的视角来审视媒介、文化与社会结构中的权力关系。自此,以“批判学派”为基础的学理性反思视角成为媒介批评理论的基本构成和方法路径。同时,媒介批评理论亦不断借助于哲学、社会学、政治经济学等其他学科的发展成果,将政治经济理论、符号学理论、结构主义、精神分析理论、大众文化理论、女性主义理论、知识考古学等应用到媒介批评,媒介批评理论的学术化、哲理化特征日益显著,逐步形成了媒介批评最重要的视角和立场。美国媒介研究学者阿瑟·伯格认为,媒介批评包含符号学理论、美学理论、心理分析学理论、社会学理论、政治学理论、人类学理论、文学理论、哲学理论、历史学理论、比较学和统计学理论等理论领域。[26]虽然伯格对媒介批评基本学术理论领域的界定几乎囊括了整个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显得非常宽泛,但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媒介批评的学理性反思视角具有很强的理论化特质。

就学理性反思视角而言,从目前国内外媒介批评的发展现状来看,重点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媒介批判理论、媒介大众文化理论、媒介符号学、媒介意识形态理论、传播政治经济学、媒介精神分析理论、后现代主义媒介理论等不同的理论和分析方法。这些理论和方法则成为媒介批评学科发展的基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书对媒介批评理论和方法的介绍和论述重点也在这一部分。

所谓经验性感悟批评视角,是指在大众传播活动中,传播者或受众基于自身的经验、体会和感悟,对人们的传播活动及相关问题做出的情感性评价。正如有研究者所指出的,就文体特征而言,该类型主要以随笔、杂谈的形式出现,并且这些批评多是一些印象感悟式或情感宣泄式的小品文,批评者以列举事例的方式来表达个人的观点。[27]当然,经验性感悟视角表达文体的话语特征而言,它缺乏明确的学理方法,没有深入的逻辑推论,具有突出的个人化直觉判断的表达。显然,经验性感悟的媒介批评视角具有较强的个人主观性特征,主要是以个人的经验体验和感受为基础,进而对媒介及其内容进行的直觉性评判。

就其内容而言,作为经验性感悟视角的媒介批评多针对现实中的某些具体的媒介事件,或是特定的媒介形态以及媒介内容,做出个人化的评价,如电影电视的鉴赏批评、流行音乐批评、网络事件批评和新闻媒介批评等形式。该媒介批评视角的批评中所表达的观点多以个性化立场为主,基本上是就事论事,缺乏明显的学理性和规范的方法,其重点在于特定观点或某种立场的表达。因此,该视角下的媒介批评仅表达的是批评的态度,但缺乏媒介批评所应有的理论性、逻辑性和严谨性,因而给人的多是情绪感染而缺少思想启迪。

}h6}3。实践性观察

所谓实践性观察批评视角,主要是从事媒介生产的媒介从业者,结合自身的媒介实践,针对具体的媒介现象,基于现实的媒介现状发展而展开的媒介批评。该类视角的媒介批评多为媒介从业者的传播活动经验和观察的总结。“媒介批评”又被称为媒体观察,对于此类媒介批评形态,我国港台地区的学者一般也称之为“媒介批评”和“媒体观察”。[28]这里所谓的观察,既不同于学理性反思视角的严谨推论,也不同于经验性感悟视角的直觉判断,它主要是基于日常媒介实践对客观事实的总结和评价,具有明显的操作性的业务总结的特征。

实践观察视角的媒介批评主要是基于传播活动的现实实践而展开的,因此,有许多研究者也直接把“媒介批评”的对象界定为新闻传播实践及其产品,并据此认为,媒介批评是“分析媒介现象,反思新闻报道的得失,评价记者的作品”。[29]这种认识观点将媒介批评的范围仅仅局限于新闻传播实践或新闻评论,从而忽视了媒介批评所包含的其他大部分理论和实践领域。在具体传播活动中,我们看到,许多的报纸杂志、电视频道等专门开辟了“传媒观察家”、“业界观察”、“业界时评”等栏目,其内容大多属于新闻从业者对自身媒介实务工作的体会和评价。当然,就现实实践而言,作为媒介从业人员,如何提高大众传播活动的质量,提高业务水平,为社会公众提供优良的媒介产品,肯定是首要的目的,同时也是媒介批评所需要关注的领域。但是,如果仅仅针对于新闻业务分析和研究,缺乏理论分析的深度,简单地以操作方法、使用技巧的探讨来代替媒介批评,显然是有所偏颇的。

[1]张汝伦:《思考与批判》,524页、525页,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

[2][德]格尔诺特·伯默:《自然批判理论》,见[德]格·施威蓬豪依塞尔等:《多元视角与社会批判:今日批判理论》,下卷,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3][美]莫瑞·克里格:《批评旅途:六十年代之后》,李自修等译,8页、9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4][英]雷蒙·威廉斯:《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刘建基译,97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5][美]雷克·韦克勒:《批评的概念》,张金音译,19页~33页,北京,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9。

[6]PhilipSmallwood,TheDefinitionofCritiewLiteraryHistory,Summer1996,p。545。

[7][美]雷克·韦克勒:《批评的概念》,张金音译,19页~33页,北京,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9。

[8]黄新生:《媒介批评——理论与方法》,4页、5页,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7。

[9]刘自雄:《为“媒介批评”正名》,见董天策主编:《中外媒介批评》,2辑,2页~15页,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

[10]吴迪:《媒介批评:特性与职责》,载《北京广播学院学报》,1995(5)。

[11]雷跃捷:《新闻理论》,266页、267页,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

[12]雷跃捷:《媒介批评》,10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13]哲峰:《行为传媒评论:主体、客体与标准》,载《新闻出版报》,1997-01-17。

[14]王君超:《媒介批评——起源、标准、方法》,15页,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

[15]《新闻出版报“媒介批评”专栏》,前言,载《新闻出版报》,1997-01-17。

[16]刘建明:《媒介批评通论》,1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17]孙坚华:《传媒业应得到更多的关注》,载《新闻出版导刊》,2001(1)。

[19]黄新生:《媒介批评——理论与方法》,4页、5页,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7。

[20]王君超:《媒介批评——起源·标准·方法》,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

[21]王君超:《媒介批评:历史与走向》,载《国际新闻界》,1999(2)。

[22]杨念群:《空间·记忆·社会转型》,46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23]吴迪:《媒介批评:特性与职责》,载《北京广播学院学报》,1995(5)。

[24]谭舒、董天策:《媒介批评:疑问与思考》,载《新闻记者》,2004(1)。

[25]曾娅妮:《媒介批评:理论与例证》,15页,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

[26][美]亚瑟·伯格:《媒介批评的形态》,见董天策主编:《中外媒介批评》,1辑,2页,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8。

[27]谭舒、董天策:《媒介批评:疑问与思考》,载《新闻记者》,2004(1)。

[28]阿超:《呼唤媒介批评》,载《新闻出版导刊》,2001(2)。

[29]陈信凌:《媒介批评刍议》,载《南昌大学学报》,1998(3)。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