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实用大学语文赵金钟高媛媛 > 燕歌行并序1(第1页)

燕歌行并序1(第1页)

燕歌行并序[1]

(唐)高适

开元二十六年[2],客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3],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4],汉将辞家破残贼[5]。

男儿本自重横行[6],天子非常赐颜色[7]。

金伐鼓下榆关[8],旌旆逶迤碣石间[9]。

校尉羽书飞瀚海[10],单于猎火照狼山[11]。

山川萧条极边土[12],胡骑凭陵杂风雨[13]。

战士军前半死生[14],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15],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16],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17],玉箸应啼别离后[18]。

少妇城南欲断肠[19],征人蓟北空回首[20]。

边庭飘飖那可度[21],绝域苍茫更何有[22]。

杀气三时作阵云[23],寒声一夜传刁斗[24]。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25]。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26]。

(据中华书局版《高适诗集编年笺注》)

作者档案

高适(700~765),字达夫,渤海蓨(今河北景县南)人,早年生活困顿,爱交游,有游侠之风并以建功立业自期,曾游历长安等地,寻求进身之路,均未成功。天宝八载(749),高适经人举荐,应举中第,授封丘县尉,后因不忍“鞭挞黎庶”,不甘“拜迎官长”而辞官。安史之乱后,因反对玄宗分封诸王,高适得肃宗赏识、重用,曾任淮南节度使、彭州刺史、蜀州刺史、西川节度使等职,官终散骑常侍,故世称高常侍。《旧唐书·高适传》说:“有唐已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

高适是盛唐时期“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其诗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大多写边塞生活,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雄浑悲壮”是他的边塞诗的突出特点。其诗歌尚质重理,雄壮而浑厚古朴。高适经历丰富,见识高超,故其诗作反映的社会层面较为广阔,题旨亦颇为深刻。加之高适性格率直,故其诗多直抒胸臆。高适在语言风格上用词简净,不加雕琢,却警策有力,如《别董大》一诗:“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莫愁”一联,传颂千古。

含英咀华

本诗展现了唐军将士戍边生活的多个方面,其主旨是揭露军中官兵苦乐不均,谴责唐军将领骄傲轻敌,荒**失职,造成战争失败,致使广大兵士以及他们的亲人遭受极大的痛苦和牺牲并对长期浴血奋战的戍边将士寄予了深切的同情。诗人写的是边塞战争,但重点不在于民族矛盾,而是同情广大士兵,讽刺和抨击不恤兵士的将军。如此丰富的内容,深刻的思想,重大的主题,在盛唐边塞诗中亦不多见。

本诗艺术上颇有特色,主要表现在:第一,叙述完整,线索清楚,笔法变化多姿。作为叙事诗,本诗记叙了唐军增援边塞的一次战斗。作者按集结、出发、行军、战斗,直至失败的顺序依次写来,有条不紊。其间又穿插一些景物描写,尤其是最后一大段,精细刻画了将士的心理活动,使读者能够近距离地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感受他们为国家利益所作出的牺牲,体会他们精神世界的崇高与伟大。这种富于变化的笔法效果显著。第二,语言严整,对偶工稳,押韵灵活。作为歌行体,句式可以不受限制,但本诗除“君不见沙场征战苦”一句,全是七言,一气而下,十分整齐。在全部28句诗中,有20句运用了对偶,这是唐人七言歌行中运用律句很典型的一篇,与近体诗几无区别。第三,感情深沉强烈,气势豪迈悲壮。诗人的注意力主要在人而不在自然景观,即便抒情时伴有写景,但这景也带着诗人强烈的主观色彩。如“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一联,用大漠、枯草、孤城、落日组成了富有主观情感的图景,把战士们拼死一搏的英勇悲壮烘托得更为强烈;“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一联,写战士与将帅之间苦乐悬殊,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军前半死生”的“战士”与仍在欣赏“美人”、“歌舞”的主将两相对照,突出地表现了诗人对战士的同情,对将帅的愤慨,极大地深化了主题。结尾处更是直接评论“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既是殷切期待,又是有力批判,拳拳之心,天地共鉴。《燕歌行》不仅是高适的代表作,而且是整个唐代边塞诗中的压卷之作,广为传诵,实至名归。

思考练习

1。本诗叙写了一次征战的全过程,试说有哪些具体内容?

2。“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乃千古名句,试简要分析之。

3。“至今犹忆李将军”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4。战斗过程叙写结束后,作者以大量篇幅描写戍边将士的心理活动,有何意义?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