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六祖坛经笺注 丁福保 电子书 > 第36章 六祖能禅师碑铭1(第2页)

第36章 六祖能禅师碑铭1(第2页)

[1]《传灯录》:“宏忍大师,蕲州黄梅人也。姓周氏,生而岐嶷。童游时,逢一智者叹曰:此子阙七种相,不逮如来。后遇信大师得法,嗣化于破头山。”

[2]《论语》:“事父母能竭其力。”

[3]案:此句指六祖腰石舂米事。《坛经》云:“惠能退至后院,有一行者,差惠能破柴踏碓。”

[4]《庄子·天地篇》:“夫子曰,夫道覆载天地者也,洋洋乎大哉,君子不可以不刳心焉。”

[5]《庄子·知北游篇》:“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在稊稗。”

每大师登座,学众盈庭。中有三乘之根[1],共听一音之法[2]。禅师默然受教,曾不起予[3]。退省其私[4],迥超无我[5]。

[1]《魏书·释老志》:“初阶圣者,有三种人。其根业太差,谓之三乘。声闻乘、缘觉乘、大乘,取其可乘运以至道为名。此三人恶迹已尽,但修心**累,济物进德。初根人为小乘,行四谛法。中根人为中乘,受十二因缘。上根人为大乘,则修六度。虽阶三乘,而要由修进万行,拯度亿流,弥长远,乃可登佛境矣。刘孝标《世说注》:‘《法华经》曰:三乘者,一曰声闻乘,二曰缘觉乘,三曰菩萨乘。声闻者,悟四谛而得道也。缘觉者,悟因缘而得道也。菩萨者,行六度而得道也。’然则罗汉得道,全由佛教,故以声闻为名也。辟支佛得道,或闻因缘而解,或听环佩而得悟,神能独达,故以缘觉为名也。菩萨者,大道之人也,方便则止行六度,真教则通修万善;功不为已,志存广济,故以大道为名也。”

[2]一音,指如来说法之声音也。《维摩诘经》:“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皆谓世尊同其语,斯则神力不共法。”《涅槃经》:“一切众生,种种形类,二足、四足、多足、无足。佛以一音而为说法,彼彼异类,各自得解,各各叹言:如来今日为我说法。”

[3]《论语》:“起予者,商也。”

[4]《论语》:“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

[5]《金刚经》:“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黄檗传心法要》卷上:“学道人莫疑四大为身;四大无我,我亦无主,故知此身无我亦无主。五阴为心,五阴无我亦无主,故知此心无我亦无主。六根六尘六识和合生灭,亦复如是。十八界既空,一切皆空,唯有本心**然清净。”《智度论》三十一:“无常、苦、空故无我,不自在故无我,无主故名无我;诸法无不从因缘生,从因缘生故无我;无相无作故无我,假名字故无我,身见颠倒故无我,断我心得道故无我。”

其有犹怀渴鹿之想[1],尚求飞鸟之迹[2]。香饭未消[3],弊衣仍覆[4]。皆曰:升堂入室[5],测海窥天[6]。谓得黄帝之珠[7],堪受法王之印[8]。

[1]《楞伽经》:“不知心量愚痴凡夫,取内外性,依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自性习因,计著妄想;譬如群鹿,为渴所逼,见春时炎,而作水想,迷乱驰趋,不知非水。”

[2]《涅槃经》:“如鸟飞空,迹不可寻。”《华严经》:“了知诸法性寂灭,如鸟飞空无有迹。”

[3]《维摩诘经》:“于是维摩诘不起于座,居众会前,化作菩萨,而告之曰:汝往上方界分,度如四十二恒河沙佛土,有国名众香,佛号香积,与诸菩萨,方共坐食。汝往到彼,如我辞曰:维摩诘稽首世尊足下,愿得世尊所食之余,当于娑婆世界施作佛事,令此乐少法者,得弘大道。于是香积如来,以众香钵盛满香饭,与化菩萨。时化菩萨,既受钵饭,与彼九百万菩萨俱受佛威神力,及维摩诘力,于彼世界忽然不现,须臾之间至维摩诘舍。时维摩诘语舍利弗等诸大声闻:仁者可食如来甘露味饭。大慈所熏,无以限意食之使不消也。”

[4]用《法华经·信解品》故事。

[5]《论语》:“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6]东方朔《答客难》:“以管窥天,以蠡测海。”

[7]《庄子》:“黄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仑之丘,而南望还归,遗其玄珠。使知索之而不得,使离朱索之而不得,使吃诟索之而不得也。乃使象罔,象罔得之。黄帝曰:异哉,象罔乃可以得之乎?”

[8]《法华经》:“我为法王,于法自在;安隐众生,故现于世。汝舍利弗,我此法印,为欲利益世间故说。”

大师心知独得,谦而不鸣[1]。天何言哉[2],圣与仁岂敢[3]。子曰:赐也,吾与汝弗如[4]。临终,遂密授以祖师袈裟[5],而谓之曰[6]:物忌独贤[7],人恶出己。吾且死矣,汝其行乎[8]。

[1]义本《周易·谦卦》。

[2]《论语》:“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3]《论语》:“若圣与仁,则吾岂敢。”

[4]弗,《唐文粹》作“不”,句见《论语》。

[5]《增一》云:“如来所着衣,名曰袈裟。此袈裟衣者,从色得名。”《慧苑音义》上:“袈裟,具云迦逻沙曳,此云染色衣。西域俗人,皆着白色衣也。”案:此祖师袈裟,自达磨传二祖,依次传至六祖,六祖止而不传者也。

[6]《唐文粹》无“而”字。

[7]《诗》:“我从事独贤。”

[8]吾,《唐文粹》作“予”。

禅师遂怀宝迷邦[1],销声异域[2]。众生为净土[3],杂居止于编人[4]。世事是度门[5],混农商于劳侣[6]。如此积十六载。

[1]怀宝迷邦,本出于《论语》:“怀其宝而迷其邦。”今借用之,以为怀宝于迷惑之方也。

[2]《晋书·儒林传》:“文博之漱流枕石,销迹销声。”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