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六祖坛经笺注 丁福保 电子书 > 第36章 六祖能禅师碑铭1(第3页)

第36章 六祖能禅师碑铭1(第3页)

[3]净土,圣者所在之国土也。《摄论》八:“所居之土,无于五浊,如彼玻璃珂等,名清净土。”《大章义章》十九:“经中或时名佛地,或称佛界,或云佛国,或云佛土,或复说为净刹、净首、净国、净土。”案:众生是最秽之物,翻进一层言之,净秽平等,而即众生为净土也。

[4]编人,谓平民编入户口册者。《史记》:“况匹夫编户之民乎?”

[5]案:世事是最烦琐之物;然烦恼清净,本是一体。即世事而为度人之门径也。

[6]《维摩经·弟子品》:“为与众魔共一手,作诸劳侣。”《大日经疏》:“若离如是实相印,余皆爱见所生,与天魔外道,作诸劳侣。”

南海有印宗法师[1],讲《涅槃经》[2]。禅师听于座下[3],因问大义[4]。质以真乘[5],既不能酬,翻从请益[6]。乃叹曰:化身菩萨在此[7]。色身肉眼凡夫,愿开慧眼[8]。

[1]《传灯录》:“广州法性寺印宗和尚,吴郡人也。姓印氏,从师出家,精涅槃大部。唐咸亨元年,抵京师,敕居大敬爱寺。固辞。往蕲州,谒忍大师。后于法性寺讲《涅槃经》,遇六祖能大师,始悟玄理,以能为传法师。”

[2]《涅槃经》有小乘、大乘二部。小乘之《涅槃经》,西晋白法祖译。大乘之《涅槃经》,有南、北二译。其四十卷者,称《北本涅槃》,北凉昙无谶译。三十六卷者,称《南本涅槃》,刘宋之慧观等将前经整治而成之也。此所讲之《涅槃经》,为大乘之《涅槃经》。

[3]《善住意天子所问经》:“天子问:何等比丘得言禅师?文殊师利答言:天子,此禅师者,于一切法,一行思量,所谓不生。若如是知,得为禅师。”《三教指归》一:“修心静虑,曰禅师。”座下,上座之下也。言坐于住持之下。

[4]大义,谓经之要义也。《汉书》:“仲尼没而微言绝,七十子丧而大义乖。”

[5]真乘,真实之教法也。《秘藏宝钥》上:“作迁慢如真乘寂。”释书智《藏赞》:“汉人始得耳真乘。”

[6]《礼》:“请业则起,请益则起。”

[7]《大藏一览》:“《金光明最胜王经》云:一切如来有三种身:化身、应身、法身。如是三身,具足摄受阿耨菩提。云何化身?如来昔在修行地中,为诸众生,修种种法,得自在力,随众生意,随众生界,现种种身,是名化身。”

[8]《翻译名义》:“眼有五种:一、肉眼;二、天眼;三、慧眼;四、法眼;五、佛眼。肉眼,见近不见远,见前不见后,见外不见内,见昼不见夜,见上不见下。得慧眼,不见众生,尽灭一异相。舍离诸著,不受一切法,智慧自内灭,是名慧眼。”

遂领徒属,尽诣禅居,奉为挂衣[1],亲自削发[2]。于是大兴法雨[3],普洒客尘[4]。乃教人以忍[5]。曰:忍者无生[6],方得无我[7]。始成于初发心[8],以为教首[9]。

[1]案:此言印宗奉裙衣而为六祖挂之于身也。《释氏要览·寄归传》云:“西国出家,具有圣制。诸有发心出家者,师乃问诸难事。难事既无,许之摄受,或经旬月,令其解息,师乃为授五戒,方名邬波索迦。此人创入佛法之基,七众所摄也。师次为辨缦条僧脚崎下裙泸罗钵等,方请阿遮梨为剃发师,亲为着下裙,次与上衣顶戴。受着已,授与钵器,授十戒。此名室罗末尼罗方成应法。为五众摄,堪消施利。”

[2]案:“奉为挂衣”二句,指仪凤元年丙子正月八日印宗法师普会四众为师薙发事。《坛经》云:“于是为惠能剃发,愿事为师。”

[3]《涅槃经》:“雨大法雨,普润众生”。《华严经》:“佛于一一刹那中,普雨无边大法雨。”

[4]《维摩诘经》:“菩萨断除客尘烦恼,而起大悲。”僧肇注:心过外缘,烦恼横起,故名客尘。

[5]《瑜伽论》:“云何名忍?自无愤勃,不报他怨,故名忍。”《大乘义章》九:“慧心安法,名之为忍。”《三藏法数》五:“忍即忍耐,亦安忍也。”

[6]《最胜王经》一:“无生是实,生是虚妄。”《梵网经》上:“伏空假,会法性,登无生山。”《垂裕记》二:“无生寂灭,一体异名。”《仁王经艮贲疏》:“言无生者,谓即真理。智证真理,名无生忍。”《天台观经疏》:“无生忍是初地初住。”

[7]《金刚经》:“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大乘义章》:“法无性实,故曰无我。”又云:“苦非我体,故名为无我。”

[8]初发心者,初发求菩提之心也。初发心有四十一义:一是心不杂一切烦恼;二是心相续不贪异乘;三是心坚牢,一切外道无能胜者;四是心一切之众魔不能破坏……乃至四十一,是心相续也。见《十住毗婆沙论》一。

[9]为受教之起首,亦为施教之起首也。

至于定无所入[1],慧无所依[2]。大身过于十方[3],本觉超于三世[4]。根尘不灭[5],非色灭空[6]。行愿无成[7],即凡成圣[8]。

[1]谓初则入定,次则住于定,终则至于无定之可入也。极言无所不定,且无定所之可言。

[2]《华严经》:“一切佛法依慈悲,慈悲复依方便立,方便依智,智依慧无碍,慧身无所依。”《成唯识论》:“依谓一切有生灭法,仗因托缘,而得生住。诸所仗托,皆说为依。如王与臣,互相依等。”案:今进一层言之,故云慧无所依。

[3]《金刚经》:“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即为非大身,是名大身。”大身者,对于丈六之小身谓遍虚空之大化身也。案:非身名大身者,即真如之无住,足以包太虚,藏沙界,故云“过于十方”。东西南北四维上下为十方。

[4]《仁王经》中:“自性清净名本觉,即是诸佛一切智智。”《起信论》:“心体离念。离念相者,等虚空界,无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如来平等法身,说名本觉。”《宝积经》九十四:“三世,所谓过去、未来、现在。云何过去世?若法生已灭,是名过去世。云何未来世?法若未生未起,是名未来世。云何现在世?若法生已未灭,是名现在世。”案:自性清净心,历三世而常存,故云超于三世。

[5]根指五根六根言。五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六根者,五根加意根也。尘,指六尘言。六尘者,色声香味触法也。

[6]《维摩诘经》:“色即是空,非色灭空,色性自空。”僧肇注:不待色灭,然后为空。按:色指根尘言,六根六尘不灭于空,故云。

[7]《法界次第》:“造作之心能趣于果,名为行。”又云:“志求满足,故云愿也。”

[8]十界分凡夫与圣者之二类。地狱、饿鬼、畜生、修罗、人间、天上为六凡。声闻、缘觉、菩萨、佛为四圣。见《止观》五之一。凡,指六凡;圣,指四圣。案:众生即佛,佛即众生,故凡夫可成为圣。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