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向是一切的基础,你如果想要将一件事情搞明白,想把一件事情做好,你只要肯下功夫,总能把它弄明白,总能做好。但是,你如果只是想挣钱,则想什么办法也挣不到,而且想的办法越多,就越挣不到。
第三个阶段,“四十而不惑”。又修了十年,对事物当然之理,表里精粗,了然明白,无所疑惑。外界一切言论事变,我都知道怎么回事,对其深刻处、究竟处、相互会通处,我都洞然明白。就像今天这社会发生什么事,谁说什么话,他怎么回事,你都一眼看明,这叫不惑,俗称“明白人”。到四十岁成了明白人。
第四个阶段,“五十而知天命”。此处还是讲守志之难啊!四十岁成了“明白人”,但内心还是不够强大,你越往前进,遇到的困难越大,你还是扛不住。发生各种各样的事,你是明白人,你不惑,又如何?做明白人只会给你带来痛苦。要再往前进,就得“知天命”。给自己注入天命的“原力”。
天命,是人生一切当然的道义与职责。我不管你怎样,我只凭着自己的良知,凭着大是大非,去做,去行。天命在我,我是听天所命。平定宸濠之乱后,在暗无天日的朝政中,在巨大的政治压力下,王阳明正是凭着天命良知,一往无畏,战胜了所有困难。
第五个阶段,“六十而耳顺”。大风大浪过来了,世面见多了,外界的一切相反的意见与言论,一切违逆不顺的反应与刺激,既然我自己能立,能不惑,又能以天命处之,所以都不觉得刺耳。我知道他是怎么回事,也知道他为什么这样,我能心平气顺地去帮助他,教化他。孔子说过:“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不怕别人不理解我,就怕我不理解别人。到了六十岁,才做到听到难听的不觉得刺耳,这容易吗?
第六个阶段,“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所谓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了。纵己之心之所至,不去检点管束自己,也无处不合规矩法度。这就是中庸之道,生知安行,不勉而中。什么叫生知安行呢?就是生而知之,安而行之。如果越了规矩法度,他自己就不舒服,不得劲儿,不安心,会马上自动调整过来,人生进入自动巡航,无论遇到什么人,处理什么事,都恰到好处,分毫不差。
可见孔子终身学习,只是在一件事情上修行,就是修养自己,以匡济天下。结果活得跟“丧家之犬”一样,他匡济天下的志向没有实现,但是,他传道授业,传诸后世,成为万世师表。他的志向和事业,在他死后还在延续。
要有一个志向,才有学习的目标和范围。我们在小学的时候,教室挂着一个标语“学海无涯苦作舟”,大家应该都有印象,督促大家要刻苦学习。其实这句话是一个误会。这句话的原话是庄子说的,现在说名言都只说上半句,我们看了下半句才知道意思是反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原文是:“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这句话是说,知识是无边无际的,而人生是有限的,用有限的生命来追求无限的知识,就容易迷失自我,失去方向。所以读书首先得有一个范围,你得明确你要读哪些方面的书。《大学》里面讲“止、定、静、安、虑、得”。“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知止”就是知道停止,我们的毛病就是不知止。停止什么呢?止于至善是知止。张居正解释就像回到了家一样,就是你知道要去哪儿,你这个心里面就有定了。定是什么呢?就是我要干什么,我志有定向。志有定向之后就能够静下来,能安心,安而后能考虑,考虑后才能有所得。所以立志是读书的前提,有了志向,才有了读书的方向和范围。
有一次我跟一位著名企业家一起出席一个商业活动,我俩坐在邻座,先后登台演讲。我讲完下台,他对我说:“我发现你的心特别定。”我说:“是啊!止定静安虑得,我知道我在做什么,每天都看到进展,我没有什么不定的啊!”他说:“那是因为你没有上市公司。”
他的话是什么意思呢?有上市公司,就有资本市场的压力,每个季度都要交一张答卷,就会变得短视和急功近利,而且有儒家说的一个大毛病——“期必”,“期必”又叫“将迎意必”,是期待结果必然会怎样。将迎意必,就是时刻期待着准备迎接主观臆断的必然结果。这个必然结果,就是报表的各项财务数据,就是“市值管理”,那么就不能只顾耕耘,不问收获,就没有了“战略自由”,就永远不能“从心所欲,不逾矩”。
但是,这种市值管理,全部都是短期行为,短期“混”出来的东西,也必须由长期来还,都是竭泽而渔,饮鸩止渴,这样的事也很多了。
学习就是耕耘,不能问收获。人生即学习,学习本身是人生的目的,学习不是为了长本事挣钱,而是为了让自己更有智慧,免于愚蠢。有这个态度,就不会焦虑,可以读书了。
4。读书要有日日不断之功。
做任何学问,关键在于下日日不断之功,滴水穿石。读书也是一样,不要今天有时间多读,明天没时间不读,一定要每天读。
这是曾国藩说的,是我们学习需要特别注重的一方面,曾国藩讲得很细,把所有的情况都设想到了。他说你做任何学问,一定要下日日不断之功,不能说今天忙,把今天的功课放到明天做;也不能说今天时间多,我多弄一点,把明天的也弄了,这样明天就可以歇了,这都不行;你也不要说我这几天要出门,回来再做,你出门总得住旅馆吧?把你的功课带着,晚上在旅馆做。总之,你必须一天也不能断,这样才能够不疾而速。
《基业长青》和《从优秀到卓越》的作者吉姆·柯林斯,曾经提出一个“20英里法则”。什么是20英里法则呢?说是在美国西部大开发的时候,从东海岸到西海岸有两种走法:第一种走法是天气好我就多走一点,刮风下雨我就找个地方躲起来不走;第二种走法是不管风和日丽还是刮风下雨,反正我每天要求不多,每天把20英里完成。第一种走法可能永远到不了,走一半可能就放弃了,另一种每天走20英里则能够最快到达彼岸。所以一定要讲究日日不断之功,曾国藩说,我们每个人治学,就只选一样,但一定是每天都不能断的。
我在五台山听到一个住持师父说,你要拜佛很简单,就是每天早上起来时,每天晚上睡之前,念两分钟阿弥陀佛,念一分钟就念一分钟,若不能念一分钟,念十遍也行,但是一定要日日不断。曾国藩也讲过这个道理,他每天至少读三十页,今天忙读不了三十页,读十页也行,只要是日日不断,就进步得很快。这是第二个方法论,就是日日不断之功。
这个日日不断,滴水穿石的道理,我比较彻底地做到了知行合一。除了读书,也体现在写作上。我每天早上五点多起床,五点到七点是写作时间,七点吃早餐,七点半出门去公司上班。早起必然早睡,我晚上不出门,九点半就睡觉。有人说太早睡不着,不存在,你先早起,自然接下来就要早睡,就当跟别人有时差就是了。从2014年开始,知行合一到今天,用于我的写作,日日不断,滴水穿石,每天早起在家里写作,出门就在酒店写,出国也写。有一次做个小手术住院,就在病房里写。每年因头天晚上喝大酒喝断片之类而意外中断的不会超过5天。目前我完成了多少写作呢?先是写《华杉讲透〈孙子兵法〉》,花了183天,然后写《华杉讲透〈论语〉》,412天;《华杉讲透〈孟子〉》,248天;《华杉讲透〈大学〉〈中庸〉》,这本第一遍写得不满意,写了两遍,180天;《华杉讲透〈王阳明传习录〉》,189天。这中间我还写了《超级符号就是超级创意》和《华与华方法》两本专业书。
我这一滴水穿石,就发现这些石头太不经滴了,滴答滴答,一块石头就滴穿了。滴答滴答又把一块石头滴穿了。我就想起《资治通鉴》,文言文三百万字,我翻译讲解了五百多万字。如果把这活儿给干了,一百年也很难有第二个人来挑战我了。
我为什么要翻译《资治通鉴》呢,因为目前市面上的白话文版《资治通鉴》,主要是两种:第一种是出版社找二十几个教授一人分一部分翻译的,这种书一方面是教授们水平参差不齐,另一方面是译得像白开水,把原文的气韵全吹散了;第二种就是柏杨版,但书中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有失偏颇,我不喜欢。所以我要重译《资治通鉴》。从2018年1月30日开始,预计2500天完成。今天是我翻译《资治通鉴》第1001天,已经翻译了220万字,再有1499天,330万字就完成了。一边翻译一边出版,现在已经出版了7本,估计全部36本。
华与华兄弟还有一块出版业务,所以我写的书,也都是在我们自己的公司——读客文化出版。一般来说,编辑总是要找作者催稿,到我这儿呢,反过来了,读客编辑路上遇到我都躲着走,因为我写得太快了,我的书稿在他们那儿堆成了“堰塞湖”,他们编辑的速度远远跟不上我写作的速度。而我呢,根本没花什么时间,就是每天早起而已。
5。读书时间从哪里来?
时间是不可再生、不可逆转的资源,也是最公平的,时间的结束——死亡——更是人世间最平等的一件事,有人富,有人穷;有人生,但是没有人能不死。所谓光阴似箭,人们各种忙啊!读书的时间从哪儿来呢?
与其问时间从哪儿来,不如问时间到哪儿去了。华与华有一个管理活动,就是每人发一本小册子,叫《时间去哪儿了》,全是时间表,一天24小时,15分钟一格,让你记录一下自己的时间都去哪儿了,连续记录两个星期,自己做一个统计分析,你就会发现,自己的有效工作时间少得可怜,时间都是东混西混中溜掉了。
人生就是一段时间,规划人生就是时间管理。而时间管理,就是读书学习的基础课、基本功。
怎样管理时间呢?有一个广为流传的工具,叫时间管理四象限法则,把事情分为重要而紧急、重要不紧急、不重要但紧急、不重要也不紧急四类,然后集中做重要而紧急的事。这个法则,符合所有不会管理时间的人的想象,而真正能管理时间的人,一看就知道这正是时间管理失控的结果,只有不会管理时间的人,才会搞出这种东西。
好的时间管理,应该没有什么紧急的事。如果总是在处理紧急的事,就会导致更多紧急事务的出现。你看一个人每天日理万机在解决问题,实际上他制造出来的问题远远超过他所解决的,他就会越来越忙,直到崩溃为止。这样的忙,真不是什么光荣的劳动。
我的时间管理原则有六条:
第一条原则是少举事。这也是曾国藩说的,出现在他写给弟弟曾国荃的信里,和前面讲下日日不断之功是同一封信。当时曾国荃打下天京城,平定了太平军,衣锦还乡。曾国藩就写了一封信给他,说你这些年打仗辛苦,身体搞坏了,学问荒废了,回家之后,就是休养身体和读书学习两件事,要做好这两件事呢,首要的就是少举事。
少举事,什么意思?就是少给自己立项,包括慈善事业,你衣锦还乡,家乡一定有很多人找你啊,今天这里要修一座桥,明天那里要捐一条路,你不要觉得这是为家乡作贡献,就去参与,因为这样,一来消耗你的精力,二来又容易生是非,不要以为你捐钱就是好事。
这话太深刻了,我们平时是不是一听见什么事情是好事,是善事,就去参与呢?开始时把自己都感动了,到后来却是一地鸡毛,不了了之。
我的原则很清晰,我知道自己有什么事,但凡不是我的事,都不关我的事,我岂止是不参与,我连听都不要听,因为听一下,也耽误我的时间,消耗我的心神。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我的“礼”,就是我的志向,我的工作,我的学业,我的家庭,我的朋友,其他一概不看、不听、不说、不动。
除了不参与别人的事,兴趣爱好也必须少!有人介绍自己,说“兴趣爱好广泛”,这个兴趣爱好广泛,是学习的大敌!因为你什么都要弄一弄,那就必然什么都弄不好!王阳明年轻的时候,也是兴趣爱好广泛,能下棋,会写诗。后来,他恍然醒悟,棋也不下了,诗也不写了,因为太耗时间。他一心扑在自己的哲学研究上,所以他留下的诗作较少。
少举事,减少兴趣爱好,才能把你的时间从源头上聚集起来,才能学有所成。
第二条原则是“节拍时间”。尽量固定自己的日程,到什么时间干什么事。少举事之后,留下的科目很少了,把这很少的科目,都安排成固定的循环,这就不需要什么“重要紧急四象限”了,一年之中,每天干什么都特别清楚。
“节拍时间”这个词,我是跟丰田学来的,它的原意,不是讲个人的时间安排,而是讲团队的工作时间安排,让整个团队,都按同一个节拍跳舞,那每个人的时间都没有浪费,大家的工作安排都严丝合缝,没有等靠要的浪费。这就是丰田说的“Justintime”。
我每一分钟都活得Justintime,我有什么重要紧急的事呢?你说那事很紧急,必须处理,我干脆把它放弃不要了,接受损失,自愿买单!我也不让它干扰我的节拍,因为我的节拍创造的价值,比任何所谓紧急的事创造的价值要大得多。
第三条原则是铁石心肠。没有什么抹不开面子的事,我的时间我做主,决不允许任何人打乱我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