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华杉读书笔记目录 > 序 我的读书方法论(第3页)

序 我的读书方法论(第3页)

这一条,太普遍,也太重要了。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个体会,“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大家聚一聚,对不对?我的原则很简单,有朋自远方来,之前约过我没有?之前没有约,不参加!为什么呢?因为我有我的节拍时间,每一分钟我都计划好了,突然来约,就是要改变我的计划。我有什么理由要改呢?

很多人觉得这种事拗不过面子,那是把自己看得太重要了,他如果事先没约你,那就并不是来看你的,你没那么重要。他该办的事办完了,发现还有点空,就找你填个空。嘴上虽然很热情,你必须得来!但只要你不去,一分钟之后人家就把你忘了,马上找下一个备胎。

曾经有朋友觉得我这样做太“绝情”,但是,后来,他们都不得不承认其实我更“深情”,至少是“专情”。比如,有同学向我抗议,说我同学来了都不参加聚会。我就问他每年同学正式聚会他参加没有?他从来没参加过,我却每次三天聚会从头到尾都在,而他每次都说忙,没时间来。那是提前几个月都通知的,为什么会没时间呢?

有的人,有一种“时间计划坏习惯”,就是随意拿别人当备胎。有一位也算名人的朋友,通过别人介绍要约我“交流”。我真不愿意没事跟人瞎“交流”,但碍于介绍人的面子,查查自己的日程表,安排了两周后的某个时间。可到了事前一天,他发微信给我,说不巧第二天“有个重要会议”,顺延到下一天如何?我可以说是很不爽了,永远不会再留时间给他。这样的事情发生过不止一次,有人跟你约时间的时候,只是先约上你,到时候再随时根据他自己的“重要紧急四象限”来进行调整。作为一个有“时间计划好习惯”的人,我不能降低自己要求,去顺应他人。别说我纯粹是为朋友面子奉献,就算他是我客户,我也要考虑不做这个客户,因为管理时间不靠谱,危害我的“最根本利益”——人生。

另一个糟糕的时间习惯,是“每一顿饭都要跟别人吃”。这种观念非常普遍,所以很多人甚至都不跟家人吃饭了,每顿饭都要去找人“谈出点事情来”。我也接到过这样的邀请,说“一起吃饭聊聊看看有什么好做的”,我心想你是没事做啊,俺可是有事做的人!不仅不想聊有什么好做的,我连听都不想听!

在曾国藩给曾国荃的那封信里,他还说了一条:“晚上不出门。”晚上不出门,回家吃饭,饭后读书,这是最好的时间安排。

后来,我看巴菲特的演讲,说他为什么不住在曼哈顿,要住在奥马哈。他说如果住在曼哈顿,每天都有人来跟你通报交流信息,你连思考的时间都没有,所以一定要住在奥马哈,没人打搅,才能自己安静地思考。

如果我们忙到连思考的时间都没有,哪有时间读书啊?所以,饭局和喝茶聊天是读书的大敌,要想读书,就要去除一切非必要的邀约见面。

巴菲特住在奥马哈,他怎么获取信息呢?他是固定的时间,专程出去转一圈,列好名单,依次拜访企业和企业家,然后,再回奥马哈消化处理信息,独自思考,止、定、静、安、虑、得。

第四条原则是专时专用。做事不能一心二用,对时间也不要想一举多得。一段时间内,就做一件事情。就像前面我讲过,我每年都参加正式的同学聚会,说去哪儿玩,就去哪儿玩。我保证有时间!

这样的聚会,我每年可不止一次,我同时还是两个高尔夫球队的队员,每个季度都会有两三天一起出去打球的安排。我也跟队友们约定一个规矩,不管到哪个城市打球,谁也不许约当地朋友见面。因为我们一起出来,是集体活动,聚会交流,你再去约见当地朋友,打搅别人,也破坏了我们的集体活动。比如我们去深圳打球,你不要说你有老朋友要见面,我们每个人在深圳都有一大堆朋友,不是只有你有。如果大家都跑了,那我们到底是来干吗的?忘了初心本谋,那工作人员的安排,晚宴的酒菜,全都浪费了,对不起人,也对不起那一桌菜!

专时专用,开会就是开会,读书就是读书,打球就是打球,无论做什么事,都全身心投入。也是一个“敬”字,开会要敬那会,读书要敬那书,打球要敬那球,吃饭要敬那饭。我有的朋友是教徒,吃饭前要先祷告——感谢主赐给我们食物,这也是敬。

第五条原则是时间一定要大块大块地用,充足地用,不要零零碎碎地用。现在都讲碎片时间,认为碎片时间就是碎片人生了,可活成个碎片,有什么意思呢?时间的使用,就是排兵布阵,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大块大块地用时间,做到极致,就是一生只做一件事,唯精唯一。

忙啊忙,有的人可能是真忙,我也忙过。不过,以我的观察,99%的人忙,都不是真忙,主要是两个原因:一是水平低,老搞不定,有人一天能搞定的事,换一个人一个月他也做不出来,或者说一辈子也做不出来,他能不忙吗?二呢,是不能止于至善,安分守己,犯了“两多症”——想得太多,要得太多。忙得不得了,忙着作死。

第一种水平低的忙,要停下来,重新学习,因为你干的工作,其实你根本不会。很多人都不会干自己的本职工作,只是他不知道而已。不会干,他怎么也能生存呢?因为客户也不知道他不会,就乌龙对乌龙,大家相互糊弄而已。郭德纲说:“相声这东西,没有什么说得好不好,只分会与不会。”这话我深有同感,就像我做广告,我就知道,广告这东西,没有什么谁做得好,谁做得不好,只分会与不会;会的人,做的东西都一样;不会的人,做的东西也都一样。

第二种忙呢,是被欲望牵引,总想做大做强,想胜过别人。治这个病,儒家有两剂药,一是要立志,二是不外慕。立志,要有志向,一心要把什么事情做好,就会去学习,不会给自己搞很多事。不外慕,就是不羡慕别人,不管他有多大事业多少钱,我也不羡慕他,更不愿意成为他,因为我有我的追求。

如此,就能立志定心,把时间大块大块地投入读书学习了。

第六条原则是不追热点。这一条在今天特别特别重要!因为互联网时代,动不动刷屏,热点太多了。追热点就像街上有人打架你围观,还参与评论,这样最浪费时间。比如比尔·盖茨离婚了,满屏都是,每看一眼都是浪费时间,如果你还去点击阅读各种分析和八卦文章,那你真是不可救药,不可能有时间读书学习了。

不追热点,不看热闹,是读书人的基本素质。《世说新语》讲东汉“割席绝交”的故事:管宁和华歆在同席读书的时候,忽然有坐轿子的官员从门前过去。管宁仍然照常读书,华歆却忍不住放下书本跑出去看。管宁看他这样不专心读书,又羡慕做官的人,便割断席子,彼此分开座位,并面色严肃地对华歆说:“从现在起,你不再是我的朋友了。”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只关心自己内在的修为,不关心所谓“外部环境的变化”。如果你觉得自己一刻也不能脱离对国际国内大事的关注,不妨看看笛卡儿的人生准则。

笛卡儿说,我的人生准则就这几条:

(1)服从本国法律和习俗,遵守中庸之道,不走极端,效法周围熟悉的榜样。

(2)在行动上尽可能坚定果断,一旦选定某种看法,哪怕它十分可疑,也毫不动摇地坚决遵循。

(3)永远只求克服自己,不求克服命运。只求改变自己的愿望,不求改变世间的秩序。始终相信,除了我自己的思想,没有一件事情可以由我做主。就算我被平白无故地削除了封邑,我也不会像为什么我没有当上中国皇帝那样懊恼。

(4)不管别人的行业好不好,我只继续从事我已经选定的这一行。

最后,笛卡儿总结说:“我的人生准则只有一个目的,就是继续教育我自己。”

6。每本书一定要读完。

有了时间,也端正了态度,我们可以开始讨论怎么读书了。

曾经有朋友问我,说:“哎呀华杉!你的记忆力真好!你读书都记得,我读了都不记得,为什么呢?”

我回答说:“我知道你为什么不记得。”

“你知道?”

“因为你没读完,只是翻一翻。”

他沉吟半晌,说:“哎呀,真是!有的书确实没读完。但是,我也有一些书是读完了的,但我还是记不住,为什么呢?”

“因为你只读了一遍。”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人的记忆规律,提出了一个关于时间间隔和记忆量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假设刚记完的时候,记忆量是100%,20分钟后,就已经只剩下58。2%;1小时后,剩下44。2%;8~9小时后,剩下35。8%;1天后,剩下33。7%;2天后,剩下27。8%;6天后,剩下25。4%。

实际上,我们刚读完一本书的时候,记忆量哪有100%呢?

所以,读书有两个原则,一是你一定真读书,把它读完;二是重要的书要反复读,每隔几年重读一遍。

每本书一定要把它读完,曾国藩给自己定了一个原则,叫作“一本未完,不动下一本”。我们很多人都是读很多书,买更多书,但是买的书大部分没读过,有的可能一本都没读完,至少是大部分没读完。这又是一个读书之病,有时候我们经常在微信、微博上看到有人晒书,一堆20本,这个星期读这些,过了一个星期又读那些,读完了吗?天知道读完了没有。把读书变成了作秀。所以一本未完不动下一本,这点非常重要,你就保证每本都读完。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