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华杉读书笔记目录 > 序 我的读书方法论(第1页)

序 我的读书方法论(第1页)

序我的读书方法论

我每天早上六点前起床,然后看书写笔记,一直没有断过。所以我来跟大家聊聊“我如何读书”这个话题,也就是“我的读书方法论”。大家都愿意读书学习,但是怎样读、怎样学呢?有人说“百战归来再读书”,我想就这些话题和大家分享一下,我是如何读书学习,再把它用在工作里,再从工作里继续学习的。

1。读书学习,也可能是一种玩物丧志。

读书学习,是人人都赞同的事,很多人也投身其中。但是,学习需要有一个“学习学”,读书也要有方法论。如果不先掌握“学习学”,或者读书没有方法论,那读书学习,不仅收获不到效果,而且还会成为一种玩物丧志。我写这篇文章,分享我的读书方法,也是因为见了太多的玩物丧志式的学习和读书,所以有了一种责任感,要把有效的读书学习方法分享给大家。

什么叫玩物丧志式的读书呢?这有一个典故,宋代大儒谢良佐,向理学大师“二程”之一的明道先生程颢拜师。程颢问他最近读什么书,谢良佐说:“《史书》。”程颢顺手拿出一本书,抽取其中一段,谢良佐诵读如流,把程颢提到的一大段整个背诵了下来,一字不差。程颢再抽出一本书,从中翻开一页,谢良佐仍然一字不差地背了下来。之后,他恭敬地站立着,本以为自己的博闻强识能得到程颢的称许,不料程颢冷冷地说了四个字:“玩物丧志!”谢良佐登时面红耳赤,汗如雨下。

为什么呢?读书追求背诵,还要求“倒背如流”,那是为了表演,不是为了真正地去知行合一。

王阳明也说过这个问题,他说:“哪个要你背得?是要你晓得。你若背得,未必晓得。你若晓得,不必背得。”

读书不是为了徒事讲说,而是学以润身,学到自己身上去。如果只是为了去给人表演背诵或讲说而读书,荀子称之为“口耳之学”,在《劝学》里,他说:“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耳朵听进来,嘴巴马上说出去显摆,口耳之间只有四寸长,并没有学到身上去。

孔子也有一句话批评这种情况:“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道听途说,不是小道消息的意思,而是说,你在路上听来一句善言,还没有自己践行,还在路上,就拿去说给别人听了,那就是把那句话所代表的品德,丢弃在路上了。就像我们今天在社交媒体上看到一句话,觉得很好就马上转发,但是自己并没有践行,这就是玩物丧志。还有更过分的,是把原创者的名字删去,假装成自己创作的作品发布,那就是欺世盗名了。

与道听途说做法相反的,是子路的做法。《论语》记载:“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子路听到什么道理,就要马上去实践。如果还没来得及实践,唯恐又听到下一条。这一句,非常生动,我们好像看见子路在那儿捂着耳朵:“您别说!您别说!我上一条还没来得及做到呢!”

这就是学习的本质,就是知行合一。如果你没有做到,学它干吗呢?我们读书学习,要字字句句切己体察,放到自己身上琢磨,放到具体事上研习,才能叫学而习之,才能真正把道理琢磨透,把本事学到手,从而用到具体事情上,进步在自己身上。

还有些人,到处听课,也是把那些课当玩物,自欺欺人、自我麻醉,搞得自己很忙,上很多课,而且上不同的课,听不同的说法,当看戏一样。这些人最喜欢的,就是“被颠覆”,一说某某老师的讲解颠覆了自己之前的认识,就兴奋得不得了。我写了一本《华杉讲透〈孙子兵法〉》,经常有读者跟我说:“哇!华杉老师!你的书颠覆了我之前对《孙子兵法》的认识!”我看他兴高采烈的样子,心想:如果有人颠覆了我过去的认识,对我而言肯定不是一件轻松和高兴的事,而是心情沉重,沉痛!为什么呢?因为知行合一,我的认识决定我的行为,如果过去的认识被颠覆了,证明我过去半辈子对某一事物的认知都是错的,那是多么大的人生悲哀!我该怎么办?

人们喜欢被颠覆,喜欢听新的东西,那是因为他的行为与认知无关,没有做到知行合一,都是“玩物丧志”,口耳之学。既然耳朵听来的目的是用嘴巴讲说,听课就一定要听“新的东西”,一说有新东西,就兴奋。那旧的你都会了吗?人的一生,如果能遵循几句“老生常谈”,知行合一,就是圣人了。一味追新逐异,都是“伪学习”之病。

有些同学除了喜欢认知被颠覆,还喜欢颠覆老师,听谁的课他都要挑战。在学校听课,总有些同学,一到课间就到处跟同学“分享”:“我看这老师没什么水平,哪个哪个地方他讲得就不对。”老师上课讲错知识固然不对,但你上了一堂课,老师讲得对的地方不关注,没学到,倒是记了一大堆你认为讲得不对的,收获很大吗?

有一次我的一位好朋友,请我去他公司讲课。我刚讲完,他发言说:“大家快提问题!华老师可是不容易被问倒的!上次××来,被我们的人问得下不了台啊!”我说你们这是听啥课?这是学习吗?

后来,这位好友带公司预备干部来我公司观摩,说是要学习华与华的运营管理。观摩之后座谈,大家提的问题,没有一个是请教我的,没有一个是在我分享的方法上深入讨论的。所有提问,都是他们就在华与华发现的“问题”向我提出质疑,要我进行论证答辩。

这就是“玩物丧志”。我也成了他们的“玩物”。

既然这种学习是“玩物丧志”,老师成了“玩物”,那么,玩物式学习就有了巨大市场。有市场,就有供应,“超级玩家”老师就横空出世了。这也不是什么新生事物,而是历朝历代永不落幕的“学习秀”。王阳明为此痛心疾首地写了一篇《拔本塞源论》,就专门讲这种情况。他说伪学习者们拔掉了学问的根本,塞住了学问的源头,百家争鸣,争奇斗艳,他说:

于是乎有训诂之学,而传之以为名;有记诵之学,而言之以为博;有词章之学,而侈之以为丽。若是者纷纷籍籍,群起角立于天下,又不知其几家。万径千蹊,莫知所适。世之学者,如入百戏之场,欢谑跳踉,骋奇斗巧,献笑争妍者,四面而竞出,前瞻后盼,应接不遑,而耳目眩瞀,精神恍惑,日夜遨游淹息其间,如病狂丧心之人,莫自知其家业之所归。时君世主亦皆昏迷颠倒于其说,而终身从事于无用之虚文,莫自知其所谓。

意思是说:于是呢,就有了解释字义的训诂之学,传授课程以图虚名。圣人一句话,他左右训诂,解释得跟谁都不一样,说前面的人都解错了,该像他那么解。同学们一听崇拜得不得了:这个老师学问太渊博了!这个老师有新东西!不像其他老师说的都一样!我学到新东西了!

又有了记诵圣学的学问,说着说着就背诵一大段原文,满口圣人之言以充博学。

又有了填词作诗的学问,以文字铺陈华丽为美。

类似的学问纷纷扰扰,在世上群起争斗,不知道有多少家。他们流派甚多,也不知道该听谁的。世上的学者如同进入了一个一百场戏同时表演的剧场,只见欢呼跳跃、争奇斗巧、献媚取悦的戏子从四面八方涌来,前前后后,令人应接不暇,使人头晕目眩,精神恍惚,日日夜夜浸**其间,像丧心病狂的人一样,不知道自己的本心在哪里。当时的君主也沉迷于此类学问,做些无用的虚文,都不知道自己在说些什么。

王阳明这段描述,非常生动经典。放到今天,情形还是一模一样。正如他所说,学生们如同进入一个同时演一百场戏的剧场,而同学们正是喜欢这样的剧场。这就是“玩物丧志”。王阳明大声疾呼,要救天下人于伪读书、伪学习。他喊了五百年,也没起什么作用。而且他的学问也被今天的人用作欢呼跳跃、争奇斗巧、献媚取悦的材料,同样搞得人头晕目眩,精神恍惚,甚至丧心病狂。所以,“为往圣继绝学”,王阳明的事业需要人继承,我这篇文章,也可当作一篇《新拔本塞源论》。

2。读书学习,可能是一种焦虑症症状。

前面说有的读书学习可能是“玩物丧志”,是娱乐活动;还有一种读书学习,则是一种焦虑症症状,我称之为“恐慌性学习”。他因为觉得时代变化太快了,自己要被淘汰了,进而焦虑,恐慌,所以拼命读书,拼命学习。

这种焦虑非常普遍,我经常听见一些大专家、大教授讲:“同学们,在互联网时代,可能你之前学的东西全都作废了,没用了,你怎么办?”我听了这话,心里就想:这位老师,可真是个心理“恐怖分子”!

而恐慌性学习呢?往往就变成“前沿性学习”,总是想要去学习最前沿的知识,怕自己被淘汰。殊不知这又落入了学习圈套——追逐前沿,丢失本源;追求细碎,丢失整体。这种学习,就成了拔本塞源的无效劳动。

比如,在我讲课的时候,有同学问我:“华老师,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传统营销方式不管用了,我们该怎么办?”我说:“你的口气好大啊!”她疑惑了,就提这么一个问题,怎么就口气大了呢?我接着说:“你说这话,就好像传统营销方式你都会似的!在传统营销时代,你本来就没掌握传统营销方式,现在那些方法作废了,不是正有利于你吗?”

又有人问有关营销的问题:“华老师!现在不知道跟‘90后’怎么沟通,怎么办啊?”我回答说:“跟‘80后’沟通你会吗?跟‘70后’沟通你会吗?过去也不会,现在着什么急?再过两年,你又该焦虑怎么跟‘00后’沟通了。”

所以这些同学,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在问什么,对自己说的每一个字,他们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但是他们非常积极地到处听课学习,逢人就要人家给他开书单。他们提的问题,也不是什么具体问题,因为他们并没有一件具体事情要解决、要讨论,所以也没有什么具体东西需要学习,他们只是觉得“我不学习怎么行”!怕落后,怕失去功利,其实没什么想法,就是百分之百纯焦虑。

3。读书学习,第一是立志。

读书学习,怎样才能不焦虑,不会玩物丧志呢?就是要有志向。学习第一是立志。有志向,你才有目的,才能专注,才能只关注老师讲得对的,不关注老师讲得不对的。王阳明说:“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安有工夫说闲语、管闲事?”

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一生求学的六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十又五而志于学”。十五岁开始有志于求学。

第二个阶段,是“三十而立”。一般人在这里就理解错了。把“而立”理解为能自食其力,或在社会上有独立地位,不再靠父母,能自立。这是想当然的解释。

孔子说的“三十而立”,还是立志的立,十五岁有志于学,又过了十五年,三十岁时那志才立住。立志很难的,多少人一辈子都立不了志。我们身边有多少人,过了四十岁还不知道自己的志向,只知道多挣钱。从经济上说,他可能已经能自立了,但这并不是孔子所说“三十而立”的立。张居正说:“学既有得,自家把捉得定,世间外物都动摇我不得。”这叫志有定向。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