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哲学有什么用罗素 > 图文解读 我们是如何认识的(第1页)

图文解读 我们是如何认识的(第1页)

图文解读我们是如何认识的

认识论作为哲学的分支,可以说是与哲学思考一同出现的,当大多数人理所当然地将我们接收到的经验、知识、信念视为真实时,哲学家们对此提出了质疑:我们如何判断它们的真实性?通过什么判断,感受还是思考?哪种判断更真实?

认识论是与知识有关的哲学分支,研究知识的性质、起源和范围,认识的正当性和合理性,旨在回答诸如“认识是什么意思?”“我们能够认识吗?”“我们能够认识什么?”“我们如何认识?”等问题。

关于认识论,我们可以从这样一个问题开始:以下哪种东西最真实——你所坐的椅子,构成这张椅子的分子,还是当你坐在上面时的感觉印象?当你做出自己的判断,或者由此陷入思考时,就已经进入了认识论。

一、认识的内容:现象还是本质?

古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德首先提出,我们认识到的变化和多样性都是幻觉,不管现象是怎样的,存在的只能是一个单一的、不变的、永恒的东西。自此,问题中的椅子,不再仅仅是我们所坐的椅子,而是某种本质的表象。巴门尼德开启了形而上学的思考和追求真理的漫长旅程。

1。巴门尼德

认识论中对本质与现象的分割起源于巴门尼德。

巴门尼德信服逻辑推理而不是眼睛看到的东西,区分了思想和感觉、真理和意见,并明确指出只有思想能够认识真理,达到真正的确定性。他说:“别让习惯用经验的力量把你逼上这条路,只是以茫然的眼睛、轰鸣的耳朵或舌头为准绳,而要用你的理智来解决纷争的辩论。”

真理是客观存在的、普遍的,即真理是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的,而不是独立存在的。通过研究各种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人们可以认识真理。

意见则是由人的主观意识所产生的,是片面的,是仅仅通过事物的现象或单个事物的现象得出的结论。

2。柏拉图

柏拉图批判性地继承了巴门尼德的理论,对知识(真理)和意见进行了区分。但是他认为,知识与意见并非一对截然对立的概念,意见是介于有知和无知之间的一种东西,它包含了部分真理。

我们应该追求人类理性可以把握的不变的普遍真理,柏拉图用两个比喻体现了他的认识论。一个是“洞穴比喻”,另一个是“四线段比喻”。

3。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认为,一方面,一切认识都是从感觉开始的,客观存在的事物是感觉发生的源泉;另一方面,感觉只能给我们提供一些表象性的知识,不能把握其实质,更不能使我们认识到事物的本质。

他提出“蜡块说”:感觉就像是一块蜡块,如果一枚戒指印在这个蜡块上面,蜡块就能留下戒指的形状,但是无法得知这个蜡块是金的还是银的,也就是说无法得知事物的质料,只能得到事物的表象。

他继承发展了老师柏拉图的观点,认为普遍的东西是内在于理性灵魂之中的,只有理性灵魂的思维活动,才是现实的认识。

二、认识的方式:感觉经验还是理性思考?

17—18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自然科学出现了分门别类的研究,现实世界成了人类可以把握的对象,认识论的研究逐渐集中在如何把握这些对象上,也就是认识的来源和方式。

培根面对当时近代科学与中世纪的“迷信”、毫无头绪的思辨以及神学混杂的学术现状,主张把人类的知识推倒重来,用一种新的方法来整理和解释知识,“将全部科学、技术和人类的一切知识全面重建”,由此揭开了近代哲学的序幕。

他认为,人们要正确地认识世界,必须破除四种假象:种族假象、洞穴假象、市场假象、剧场假象。

认识论堪称近代哲学最重要的分支,可以说整个近代哲学都是围绕着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论辩展开的。

如果我们倾向于将构成椅子的分子甚至更小的组成要素看作真实的,就意味着我们在运用理性去分析事物,这正是理性主义所持的观点;如果我们更相信自己直接感受到的感觉印象,我们便站在了经验主义这边。

欧洲大陆理性主义

受17世纪科学进步的影响,理性主义者凭借对人的理性能力的乐观态度,认为凡是能够用心智清晰地思考的,就是现实存在于心灵之外的世界中的。他们相信遵循适当的方法,就可以发现宇宙的本质。

1。笛卡尔

作为理性主义的奠基者,笛卡尔的认识论总原则是“普遍怀疑论”。他运用怀疑的方法为建构我们的知识找到一个绝对可靠的出发点,宣称决不能接受我们能够对之抱有怀疑的任何东西。

笛卡尔说,“如果我有足够的幸运能找到哪怕一条确定的不可怀疑的真理”,那就足以推翻怀疑并建立起一种哲学来。最终,他正是在怀疑的行动中找到了它。即使怀疑一切都是幻觉或假象,也还是留下了一件我根本不可能怀疑的事情,这就是我存在。我通过“怀疑”这种完全是精神性的活动而肯定了我的存在,笛卡尔用这样一句话来表达:“我思,故我在。”

2。斯宾诺莎

热门小说推荐

人类枷锁
肚子没墨水了人类枷锁
...
重生80年代
初雨彩虹重生80年代
...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