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宾诺莎区分了知识的三个层次,并描述了我们是如何从最熟悉的事物开始,通过对知识的提炼,从想象推进到推理,最后再推进到直观。
在想象的层次上,我们的观念是从感觉中发源的。这时,观念是非常具体而特殊的,同时也是模糊不清的和不充分的。心灵是被动的,因为我们只能凭事物影响感官的方式认识它们。
第二个层次超越想象而达到了推理,这就是科学的知识。在这一层次上,人的心灵可以超出具体的特殊物而处理抽象的观念,就像在数学和物理学中所做的那样。知识在这个层面上是充分的和真的。
第三个层次,也是最高的知识层次,即直观。在这个层次上,我们能够以新的方式理解我们在第一个层次上所遇到的那些特殊事物。在最初的层次上我们把它们看成彼此分离,而现在把它们看作整体的一部分。通过直观我们把握到了自然的整个体系,并看到了我们在其中的位置。
3。莱布尼茨
莱布尼茨称自己的思想接近柏拉图,认为一切观念都是心灵内在所固有的,而不是从外面来的。他说,心灵是一块有纹路的大理石,观念是作为潜在能力而天赋于我们心中的。因此,一切观念都可以说是天赋的。
英国经验主义
英国经验主义对人类的理性能力提出批判性的质疑。他们倾向于根据大量事实的广泛观察,小心得出一个比较有限的结论。从经验出发,重视实验科学,按照“经验—观念—知识”的认识模式构建体系。
1。洛克
洛克认为,知识是被限定在观念之上的——不是理性主义者的天赋观念,而是由我们所经验的对象产生出来的观念。不用假设天赋观念,我们就可以合理地解决认识的问题。
人类的一切知识来源于经验,人类的心灵就像一块“白板”,是无规定性的,只有通过经验,才能在这块“白板”上记下知识的符号。“能力是天赋的,知识是后得的”,人类具有接受感觉、形成观念和知识的天赋能力,由此就可以说明我们的认识方式和知识来源。
2。贝克莱
贝克莱延伸了洛克的经验主义,他认为,知识中只有两个因素,即感知观念的心灵和被心灵感知的观念。物,只能是可感物,即观念的集合。因为世界上的事物是观念,所以心灵才能感知这个世界。
对于他最著名的理论“存在就是被感知”,他的解释是:“这并不能说成是我取消了存在,我只是宣示了我所理解到的这个词的意义。”即,我们的经验就已经是世界本身。
3。休谟
休谟对经验主义的极端化处理使他走向了不可知论,罗素称之为“英国经验主义的逻辑终局”。
休谟严谨地检验了人类的常识和基本概念,提出最具颠覆性的观点:对“因果律”的攻击。他认为,当我们谈论原因和结果时,是根据经验提供给我们的两种关系:两事物彼此接近;或某事物总在时间上先于另一事物。但无论接近也好,在先也好,都不包含对象之间的“必然”关联。原因和结果是人类自以为的关系,“因果律”并不一定成立,这只不过是人类的思维惯性或期待罢了,因此,我们实际没有掌握任何确定的知识。
三、认识的中心:主体还是客体?
尽管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争辩持续了二百多年,但他们都是以作为客体的事物为中心,让人类运用感性或者理性能力去认识它们。康德说恰恰相反,作为主体的人类的认知能力才是中心,我们所看到的,只是外界事物反馈给我们的样子。
康德将人类认识世界的角度进行了转换,实现了对近代认识论的颠覆和超越,他将这一认识论上的改变称为“哥白尼革命”。
康德
当我们看到一把椅子,传统认识论认为,人是主动的,椅子是客观存在的,所以是“人看到了这把椅子”。但康德说,应该是“这个物体被我们感知到了,它又刚好符合我们思维里面椅子这个概念,所以我们认为自己看到了一把椅子”。
事物的概念是人类创造出来的,眼前的事物并非它本身,因为概念只适用于人类的认知。比如,人类看到了一把蓝色的椅子,但在其他动物(如蝙蝠和猫等对不同光波感受不一样的动物)看来,可能是其他颜色,甚至其他动物都没有“颜色”这个概念。
所以,在人类和真实世界之间,有一层“屏幕”。我们永远都戴着一副有色眼镜看世界,让我们无法真实地看到世界本身、事物本来的样子,即康德所说的“物自体”。他说:不是事物在影响人,而是人的思维在影响我们对事物的看法。是我们在思维中构造了一个自己认为的“现实世界”。我们其实根本不可能认识到事物的本质,我们只能认识事物的表象。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人类的认识处于蒙蔽状态,在这场认知革命中,康德想要表达的论断是:人为自然界立法。他充分肯定了人的自由意志和理性,认为人类的道德法则不是来自上帝或自然,而是我们通过自己的理性自由决定的。
康德既承认了认识来源的客观性,又充分重视了人类主体的认识能力,开启了一种全新的哲学思维方式。这在认识论发展史上是巨大的进步,恢复了人在认识过程中的自主和能动地位。同时启发我们,对认识的思考,不仅在于解决上述问题,更重要的是,在其中探索人类在面对世界时的更大自由和更多可能。
[1] 原书名为《哲学问题》(TheProblemsofPhilosophy)。——编者注
[2] 阿弗烈·诺夫·怀特海(1861—1947),英国哲学家,数学家。——编者注
[3] [英]J。斯科罗夫斯基:《罗素〈哲学问题〉序言》,何兆武译,载《世界哲学》2006年第1期。
[4] S指优势(strengths),W指劣势(weaknesses),O指机会(opportuhreats),SWOT分析是基于内外部竞争环境和竞争条件下的态势分析。——编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