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立志与学问
预防精神衰老的方法
曾以教授身份由美来日的梅比博士在期满归国之前,跟我进行了一席很坦诚的对话,其中有些评语如下。他说:“因为我是首次来日本,所以凡事都感到新奇。最令我感到钦佩的是,贵国上上下下都非常勤奋,怠惰者非常少,好像人人都怀着希望,愉快地工作着。所谓怀着希望,就是充满着不达目的誓不罢休那种敢做敢当的气魄与心胸。”国民都有一种奋发图强的气质,这是日本好的一面。
可是我不想只说好的,而不批评坏的一面,所以我想不客气地跟你说说我的看法。也许是因为我所接触的都是官方、公司以及学校,所以这些机关才特别引起我的注意也未可知。我觉得他们都有一种过于重视形式的弊端,把形式看得比事实还重要。可能因为美国是最不讲究形式的国家,所以这方面在我看来,就显得特别突出。难道你们自己对这种过于重视形式的弊病没有一点自觉吗?如果这是全体国民性的话,那就必须特别加以注意了。
此外,无论哪个国家,都不应全体流传着同样的主张。有人说左,也要有人说右;有进步党,也要有保守党。即使是一个政党,有时也会出现意见相左的情况。这如果在欧洲或美国,意见不同之争论是相当自然且高尚的。但在日本则不然,争论既不自然,也不高尚。讲难听些,就是顽固且粗鄙。在日本经常可以见到因一些无关紧要的事而恶言相向,闹得不可开交的现象。说不定是我观察的时机不对,在政界这种现象就更随处可见了。
对此,梅比解释说:“日本的封建制度持续了很长的一段时间,连小小的藩与藩之间也彼此对立。右国强大了,左国就想打倒它;左国繁荣了,右国则加以攻击。”久而久之,就形成一种习惯性。
他虽然言尽于此,但他指的是元龟、天正以后的情况,那时天下已演变成诸侯三百的局面,拥兵自重,各据一方,这种积弊就深深遗留了下来。这种弊端日益积累,虽然日本国民并非缺乏温和的品性,终演变成党派间越演越烈的倾轧。
我也认为封建制度的确有此余弊。就近的例子而论,水户等地虽然是大人物辈出之藩,但却因此产生倾轧而陷于衰微。如果没有藤田东湖、户田银次郎或会泽恒藏等人,也没有藩主烈公这般伟人,或许就不会有纷争而终至衰微吧。对梅比博士的话,我很注意地加以倾听。
接着,又谈及我国国民的感情强烈问题。他对此也不太赞赏,他说,日本人对很细微的事,也容易突然激动起来,但也会很快忘掉。也就是说,日本人感情激烈又健忘,这与自夸为一等国或大国民的性格,是很不相称的。希望日本人加强修养,以期有忍耐之心。
梅比进一步对日本国体发表看法,他说日本人那种忠君爱国的深厚精神,是美国人等无法梦想得到的,令他艳羡又敬佩。这在其他国家是很难看到的。虽然梅比在来日之前曾有所闻,但实地观察之后,更使他钦佩之至。话虽如此,他认为还要不客气地说一句,日本如永远持续这种国体,将来势必要尽量避免君权干预民政才好。
对梅比的说法,我不愿直评,至于那些抽象的评语,也不应一概驳斥。我向他表达了承蒙坦诚赐教的敬意。此外还谈到了其他的一些问题。最后,他对滞日半年所受的礼遇表示感谢,所以率直地述说了半年间的所思所想。尤其是学校的学生与其他人对他亲切有加,令他欣喜不已。
美国的一名学者在观察日本后所说的一番话,尽管不会使我国大获其益,但外国人那些公正的批评还是可以引以为鉴的,我们应密切加以注意,务求发展我们大国民的襟怀,并根据他的批评一步一步去反省,最后才能成为真正的大国民。相反的,如批评加在自身却不自觉,一而再,再而三地被人批评而不知道反省改进,人家自然就不再愿意与我们交往了。
所以不可看轻一个人的评语,就如司马温公的警言说:“君子之道自不妄言始。”无意识地口出妄言,也就不会受人尊敬,被人视为君子了。正如一次的行为会决定一生的声誉,一个外国人的感想也涉及到一国的形象与名誉。梅比氏带着如此的感想回国,虽不是什么大事,但我们还是不应把它当做小事比较好!
由于平素大家吃苦耐劳,精益求精,才创造了日本今天这样昌隆的国运。如欲更上一层楼,我还想说一句。近来,大家张口青年、闭口青年,谈论青年的非常多。青年很重要,不能不加以注意,这个我同意。但从我的立场来说,青年固然重要,但老年这个群体也不能漠视。过于重视青年人而忽略老年人是错误的观念。
我曾在某次会上说过,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个文明的老人。但我究竟是文明的老人,还是野蛮的老人,关于世人对我的评价如何,我自己是不得而知的。很可能我自认为是个文明的老人,但从诸位看来,也许我是一位野蛮的老人也说不定。
仔细考察一下,我发现与我的青年时期相比,现在的青年人开始工作的年龄晚多了,就如同早晨日出时间较迟而又提早日落,其活动的时间大大地减少了。试想,如果一个学生,三十岁之前一直在求学,那他至少应工作到七十岁左右。如果这个人到五十岁或五十五岁就先衰老了,那他就仅有二十年或二十五年的时间可以工作。
当然非凡的人也许在十年的时间内能完成百年的工作,但大多数人并不具备这种特殊的能力,更何况社会事务也变得愈来愈复杂。由于各种学问与技术渐渐在进步,说不定靠博士们的新发明,即使上了年纪也不致衰弱,或在年轻时,就能拥有充足的知识。正如从马车到汽车,从汽车到飞机,人类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广。如果初生的孩子就能立即成为有用之人,而后终其一生都能为社会服务,那就再好不过了。希望田中馆老师等人能够作出这样的新发明。不过在这样的发明出来之前,我想老年人只有祈求老而弥坚,以便能努力工作。
身为一个文明的老人,虽然身体会衰弱,但精神绝不能衰老。要使精神不衰老,除了依靠学问,别无他法。只要经常不断地探讨学问,不落于时代之后,其精神当永无老化之理。因此,我对只作为一个肉体而存在的人是十分厌恶的。我们在肉体有生之日,应该保持精神同在。
人必须要有坚定的信仰
即使到了德川时代的末期,日本社会在沿袭传统之下,对一般工商业阶层的教育与对武士阶层的教育依然是完全不同的。武士所学的主要以修身齐家为本,他们不仅要学习如何修身,还要学习如何治理他人,也就是以经世济民为宗旨。而对农工阶层的教育,则并不在于教他们如何治国治民,只是一些浅层的教育。
由于当时能够接受武士教育的人很少,所以所谓教育都是寺子屋的,由寺庙的住持或富豪的老人来办教育。当时农工商的活动范围也仅限于国内,与海外毫无关系,所以农工商者只需初步的教育就足够了。加上主要的商品均由幕府及地方诸侯统筹运送贩卖,真正与农工商者有关系的部分非常少。当时所谓的平民,只不过是一种工具而已。
更糟的是,武士还享有可以随意对平民殴打、斩杀等自由,可以我行我素。这种情形,直到嘉永安政时代,才逐渐改变。接受经世济民学问的武士,倡导起尊王攘夷理论,终于完成了明治维新的大改革。
我在明治维新之后不久,就当上了大藏省官员。当时的日本,在物质科学方面的教育几乎是零。武士教育中,虽然有种种的高尚精神,但农工商方面的学问却是一片空白。不但如此,普通教育也只是低层次的,大部分是政治性教育。尽管海外交流已经开始,却无任何涉外知识可言。尽管十分想要国家富强,但对如何使国家富强却一无所知。
一桥的高等商业学校,虽然在明治七年就设立了,却被迫关闭了几次。这是因为当时的人们认为,商人并不需要太高深的知识。我曾费尽心力大声疾呼,为了与海外交流,无论如何要具备科学的知识。值得庆幸的是,机遇渐渐来临。至明治十七、十八年(1884、1885年)之际,这种趋势已经非常明显了,很快就涌现出一批才学兼备的人。
自此之后以至于今,仅短短三四十年时间,日本的物质文明已经丝毫不逊色于外国了。但这中间,又产生出了很大的弊害。德川幕府的独裁专制政治虽然使日本社会出现了三百年的太平盛世,但却使政治变为军阀政治,也就是造成这个弊害的原因。
不过,在那个时代受教育的武士当中,尚不乏品行高尚、目光远大的人。但时至今日,这样的人已经没有了。经济进步了,财富累积了,但可悲的是,日本的武士道精神以及仁义道德观念在今日社会,可以说已经**然无存。也就是说,精神教育完全衰微了。
我从明治六年(1873年)左右开始,全力以赴地促进物质文明的发展。时至今日,全国已到处可以看到有实力的民间企业家,国家的财富也大大增加了,但想不到人格修养反比维新之前退步了。不,不只是倒退而已,我甚至担心日本人的道德是否已经到了沦丧的地步了。所以我说,物质文明发展的结果,反而损害了精神的进步。
我一向坚持,精神的提升和财富的增加必须同步,从这点说来,人必须要有坚定的信仰。虽然我出生在农家,所受的教育也很低,幸而修习了汉学,由此获得了一种信仰。我并不关心什么天堂和地狱,只是相信,做事要堂堂正正,那就是一个优秀的人。
丰臣秀吉的长处和短处
乱世之中的豪杰不拘于礼,以致家道不齐的事例,并不仅限于明治维新之际的元老。无论哪个时代,乱世之际莫不如此。我也不敢夸口已经到达齐家的境界,甚至像丰太阁(丰臣秀吉)那样的旷世英雄,也是一个不拘于礼的人。
当然,这本来不是值得夸耀的事,但生逢乱世,只好认命如此,不能过于责备。不过对丰太阁来说,他最大的短处就是持身不谨和有机智却无谋略。若要说他的长处,那自然是他的努力、勇气、机智以及气概。而丰臣秀吉长处中的长处,莫过于他的努力。我对秀吉的努力是由衷敬佩的,希望青年子弟们一定要学习秀吉努力的精神。
做事成功的要素不是在成功之日造就的,而是很久以来逐渐培养起来的。秀吉之所以能成为旷世英雄,最大的一个原因就在于努力。秀吉在信长手下担任侍仆时,称木下藤吉郎。当他为信长拿草鞋时,一到冬天,秀吉总会把信长的草鞋放入自己怀中以便保暖,所以信长的草鞋穿起来都是暖暖的。除非特别努力,否则不会注意到这么细微的事情。此外,在信长有事要一大早出门的时候,虽然还不到随从人员聚集的时间,但只有藤吉郎能随时应声而到,伺侯其左右。由此可以看出秀吉的努力和不平凡。
天正十年(1582年),织田信长被其部将明智光秀谋杀。当时秀吉正在备中攻打毛利辉元,闻此消息,迅即与毛利议和,并从他那借得弓、铳各五百,旗三十及骑兵一队,从中国率军折回。在距京都仅仅数里的山崎,同光秀军作战,终于大破敌军,诛光秀,并将其首级悬挂在本能寺示众。
从头到尾秀吉所费的时日,从信长在本能寺被杀算起,仅十三天而已,也就是两周以内。当时,既无铁路又无汽车,交通极为不便,京都发生事变的消息一传到中国,秀吉就立即与对方达成协议,并借来对方的兵器士卒,然后引兵折返京都。这一连串的事所耗费的时间竟然不到两个星期。这充分显示了秀吉是一位非同寻常的实干家。若没有这种实干精神,纵有机智,有非常强烈的为主君报仇的愿望,也无法如此迅速地处理这一切。从备中到摄津的山崎,听说秀吉的军队是日夜兼程,急行军赶回,并很快平定了叛乱。
次年,天正十一年(1583年),秀吉在贱岳之战中打败了柴田胜家后,终于统一了天下。天正十三年(1585年),秀吉已荣升关白位(官拜首相)了。从本能寺事变发生到秀吉统一天下,只有三年的时间而已。秀吉固然天赋异禀,但如果没有他的努力、实干,也不会有如此成就。
据说,在秀吉刚到信长麾下不久,有一次,他仅用了两天的时间,就将清洲城的城墙修筑完竣,令信长惊愕不已。虽是传说,但也不能一概认为这是稗史小说的无稽之谈。如以秀吉这种努力和实干精神来看,这样的事也是有可能做到的。
小事皆通达,临大而不惊
青年当中,总有人感叹:想做大事,可无人引荐,没有人支持。的确,不管你多优秀,若你的才气、胆识未被前辈或社会发现,你也就无从施展你的抱负。若一个年轻人能被有力的前辈引为知己,或者本来就有有权有钱的亲戚,那他被认同、器重的机会当然就多一些。这种人是比较幸运的。但这是对才能普通的人来说的。
当今社会,无论官场、公司还是银行,人员都严重超编,但是,能让前辈上司安心委托的人却寥寥无几。所以,只要是优秀的人才,任何地方都非常需要。就像桌上已摆好了大餐,要不要吃,完全取决于拿筷子的人。美食既已献上,前辈们是没有那个闲情逸致来夹起美味送进你嘴里的。一切要自己动手才有的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