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标准
沈昼说完,便告了退。
我起身,走到乾坤殿的门口,晚霞洒到我脸上。庭院里满是昏黄的颜色。胡氏的死,沈昼的话,这些都让我想到很多。
宫墙深而高。巡逻的御林军穿着盔甲走来走去。我的余生要在这宫廷中度过吗?寡居一生,荣枯自渡,到魂飞寂灭。
小申走到我面前,递给我一卷信笺:“太后,渭王递进宫的,您看看。”我皱眉:“藩王的请安折子,不是应该递到兰台御史处吗?等哀家上朝,自会查阅。如何递到后宫来了?”小申道:“渭王府的来人特意说了,渭王递的,不是折子,是家书。”“家书”两字,让我不由得心尖儿吹过一阵风。
成灼,算来他去陇西已经一年多了。
我接过,打开,上面写着:阿娘,西北山高,河流壮阔,儿臣在此,潜心读书,饥食粗粝米,渴饮黄河水。一切甚好,唯念阿娘。弟妹们可好?时值春日,阿娘咳疾是否无恙?朝政繁杂,阿娘保重。不孝儿臣拜上。
我素来有轻微的咳疾,每到季节交替之时,总要咳几日,但不是什么大毛病。没想到他还记得。
从前,住在合心殿的时候,夜里,我抱着他入睡。被成筠河冷落的日子里,怀里的幼童,是我全部的安慰。夜晚的更漏又苦又长。
小申问道:“太后可打算给渭王回信?”我想了想:“不必了。以朝廷的名义给渭王府去函,让兰台御史拟文即可。”小申道:“是。”
我没办法原谅这个孩子。我容他去就藩,留着他的性命,留着他的爵位,留着他的名声,已经是滔天的宽纵。我实在不愿再与他母子相称。
有些事,做过就是做过了,抹不平,也擦不掉。我不能忘怀东宫那一幕,地上的血,他手中的短刀。我抚养他那么些年,他曾是我的慰藉、我的支撑、我心底甜蜜的柔软,可他也给了我最剧烈的创伤。
罢,罢了。只要他肯安分,就让他好生守着藩地吧。
我早已给当地的地方官们通过气,好生看着渭王府。所有进出人员,一律记录在册。每隔半月,便着人送名册到上京呈览。
这孩子心志不坚,我还是留着一手,怕有人再去挑唆他。
东偏殿里早早地点了灯。我走进去,见如雪半躺在榻上,手中捧着一卷书。近看,竟是兵书。
她看见我,要起身行礼,被我拦住,我坐在榻边,笑道:“不必多礼。你身子要紧。”她道:“已经好多了,心里头不拥堵了,黑血清出,脑子眼睛都似清亮了不少。沈大哥要办差,如雪便让他走了。他守了几日,早已经足够。还是朝廷之事要紧。”
“你是识大体的人。”
我指着她手中的书:“你怎也看起兵书来了?”如雪笑笑:“在太后身边的日子长了,钦慕太后无双智谋,总想学点皮毛,读太后爱看的书,品太后爱喝的茶。”
一旁的宫人道:“敖大人说太后素来喜穿冷色的衣裳,也想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