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三,也是最被你们低估的一点!小说家拥有强大的舆论塑造和意识形态传播能力!”
赵天的语气带着一种现代人对媒体力量的深刻认知,而这种认知对于秦朝人来说是超前的。
“你们朝廷宣扬‘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靠什么?靠刻石立碑?靠官吏宣讲?那些东西高大上,但老百姓能听懂多少?能记住多少?能产生多少情感共鸣?”
“而故事呢?一个精彩的故事,一段感人的传说,一首朗朗上口的歌谣,其传播速度和感染力,远超枯燥的政令和说教!小说家善于编织故事,他们完全可以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将朝廷希望宣扬的价值观、政策的好处、对‘统一’意义的阐释,包裹在故事里面,进行传播!”
“比如,他们可以创作故事,讲述战国时期各国交战给普通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然后对比现在天下一统后,虽然徭役繁重,但至少没有了频繁的战乱,有了相对稳定的秩序。通过强烈的对比,让百姓自己去感受‘统一’带来的某种‘消极好处’。”
“再比如,他们可以塑造一些模范人物,比如严格遵守‘皇帝之法’而得到好处的农民,或者公正执法、体恤民情的秦吏,通过故事来树立榜样,潜移默化地引导人们认可新的规则。
“甚至,对于北伐匈奴、南征百越这些耗费巨大的军事行动,朝廷的官方说辞可能很难让底层民众理解其长远意义。但小说家可以通过故事,渲染匈奴寇边的危害,描绘南越之地的富饶和对帝国安全的重要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为这些战争提供民间舆论上的支持和理解,缓解民众的怨气。”
“这叫宣传!这叫舆论引导!这叫意识形态的柔性构建!”
赵天成重重地说出这些对秦朝人来说极其陌生的词汇。
“放弃了这个阵地,就等于把民间舆论的主导权完全让位给了各种谣言、怨言和对旧时代的怀念!你们严刑峻法能堵住人的嘴,能堵住人的心吗?不能!但好的故事,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心!始皇帝只知道用硬刀子,根本不懂软刀子的力量有时比硬刀子更持久、更有效!废除小说家,是主动放弃了掌握这把‘软刀子’的机会!这不是战略失误是什么?”
轰!
赵天成的这番话,如同惊雷一般,在李由和扶苏的脑海中炸响!
舆论塑造!意识形态传播!宣传!引导!
这些概念虽然陌生,但其背后的逻辑和蕴含的巨大能量,他们瞬间就感受到了!
李由浑身一震,额头冷汗更多了。
他突然明白了赵天成之前所说的“叙事权”是什么意思!
这确实是一种力量!
一种他从未在法家典籍中学到过的、却无比真实的力量!
法家只强调“以吏为师”、“壹教壹言”,用的是行政命令式的强制灌输,却忽略了人性更易于接受故事和情感的特点。
如果…如果当初能利用小说家这个现成的渠道…他的心脏砰砰狂跳,一种混合着懊悔和震惊的情绪攫住了他。
他发现自己一首秉持的“法治万能”信念,出现了巨大的裂痕。
扶苏更是激动得手指微微颤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