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苏东坡传原版 > 六 高高举起轻轻落下(第1页)

六 高高举起轻轻落下(第1页)

六 高高举起,轻轻落下

看了臣子纷争,听了两宫劝告,神宗皇帝心乱如麻摇摆不定,杀气腾腾的“乌台诗案”忽然停滞下来,要杀苏轼的人和要救苏轼的人都屏住气息,等着看皇帝下一步如何行动。刚受了一场大罪的苏子瞻也被关进黑牢无人问津了。

对外面的事苏轼全不知情,他只知道自己稀里糊涂承认了罪状,大概性命不保。这天正坐在牢房里发呆,忽然牢门打开,走进来一个狱卒,先左右看了看,见没人注意这边,才冲苏轼拱拱手:“大人是苏子瞻吗?”

自从进了大牢,这还是第一次有人对苏轼行礼,苏轼不知这狱卒要干什么,只得答道:“是我。”

那狱卒轻声笑道:“大人不认得我,可我却知道大人。”见苏轼一脸戒备,忙又说,“小人名叫梁成,当了半辈子狱卒,几年前死了老婆,没钱续弦,哪知熙宁七年天下大旱,无数灾民逃进京城,就有人给我做媒又娶了个女人。大人知道我这续弦的老婆是哪里人吗?她娘家就是京东路密州府的。后来这场大灾过去了,我女人娘家来人看她,闲谈的时候说起大人在密州怎样为百姓减‘青苗钱’,抗‘盐法’,救济孤贫,捕捉盗贼,我虽没见过大人,却知道苏子瞻是个好官。想不到大人受了冤屈关进大牢,小人也不敢怎样,只是大人有事尽管和我商量,能帮上忙的,小人一定尽力。”

当年参寥和尚给苏学士讲过一回“因果”,说因果二字实在难料,今天苏轼才知道“因果”二字果然奥妙无边。哪想到自己在密州做了几件好事,竟在大牢里得了好报!急忙对梁成连声道谢。可要说有什么事让他帮忙,一时倒想不起来。

梁成在牢里混了多年,平时常有犯人家属拿钱塞到他手里,请他内外传递消息,今天自己把话说到面前,这位苏大人却没有一句话求他,梁成更认定这是个好官儿。就说:“大人这个案子小的不知内情,大概听说是文字上犯了忌讳。咱大宋朝是个开明盛世,没听说有人因为文字就判重罪的,估计大人将来也不会怎样,不必着急。”自己想了想,回身出去,片刻功夫端进一个木盆来,“我们老家有个习惯,庄户人在外干一天活儿,回来用热水泡泡脚,最能解乏。大人不如试试这个法子,要是觉得好,以后我每天送热水给大人泡脚。”

用热水泡脚是中原人的风俗,苏轼这个蜀人原本没这习惯,但人家把热水端来了,不泡泡也不合适,加上苏轼这人孩子气重,好奇心强,就脱了鞋袜把脚伸进热水里,一开始觉得水烫得受不了,嘴里嘶嘶啦啦的,脚伸进去又缩回来,缩回来又伸进去,闹腾了一会儿渐渐放住了,先是烫得生疼,慢慢就觉得一股暖气从脚底升上来,说不出的舒服,渐渐地整个人放松下来,竟有了一丝困意。

原来烫脚真能解乏,这天晚上苏轼着实睡了个好觉。

第二天中午,梁成提了个篮子进来,在苏轼面前摆下两碗菜,一碗饭,苏轼见这两个菜一荤一素,以为是梁成给他准备的,忙又道谢。梁成却说:“这是公子从外头送进来的。我和公子见了一面,他说夫人带着两个孩子到陈州亲戚家避难,上下安宁,案子尚未定谳,但皇上圣明无比,不会听信谗言,又有章惇、王安礼在圣上面前替大人说话,必能无事,请大人不要担心。”

自从被捕以来,苏轼受尽了屈辱折磨,现在见了长子苏迈送来的饭菜,又知道夫人带着孩子去陈州投奔了苏辙,家里安好,感动得落下泪来。对梁成千恩万谢,最后又说:“外头的事我不知道,系于狱中,也不敢胡乱打听,请你和犬子说一声,若我尚未定罪,就只送些肉食素菜,若哪一天我判了死罪,已经发出榜文,就让他送一盘鱼来,我见了鱼就知道,也好有个准备。”

苏轼这话说得凄凉,要求也不过分,梁成答应下来,转天就对苏迈说了。

从这天起,梁成每天都送饭菜进来,菜肴虽不同,却总是一个肉,一个素菜,苏轼吃了菜心里就踏实,晚上烫了脚睡个好觉,渐渐地精神也恢复了,体力也强健了,心里更认为皇帝不会杀他,至于贬官,反正有这个心理准备,也不怎么在意。

哪知这天梁成又送饭来,苏轼揭开食盒一开,里面除了平日的素菜,却有一条烧得金黄的鲫鱼!顿时魂飞魄散,这才知道,原来皇帝已经判了他一个死罪!

是啊,早先与苏迈商量好的,活则献肉,死则献鱼。如今苏迈把鱼送来,这不是死定了吗?

想不到圣明无比的皇帝竟为了几首诗真要杀害自己!苏轼简直不敢相信。可鱼就在眼前摆着,又不由得他不信,这一顿饭实在吃不下去,呆坐良久,硬撑着打起精神对梁成说:“看来我这条命还是保不住,死前大概也见不到家人的面了,只得写封信,不知你能不能帮我递出去?”

到这时梁成也以为苏轼必要冤死了,慨然说道:“大人放心,我就算丢了差事,也要把大人的信送到。”立刻找来纸笔交给苏轼。

苏轼提笔想了半天,实在无法落笔,只得勉强写了首诗:

“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

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

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

与君世世为兄弟,再结来生未了因。”

苏轼这诗写得有意思,捧皇帝为圣主,说自己因为“愚蠢”而死,乃是“自取灭亡”,其实对神宗皇帝的怨恨溢于笔端,谁都读得出来。“百年未满、十口无归”两句是向弟弟苏辙寄托家小,因为苏辙家里已有三个儿子七个女儿,穷得叮当乱响,苏学士又把夫人和孩子托给弟弟照顾,心中惭愧,先向人家道一声“受累”。至于最后几句,表面像是写给弟弟,其实是写给二十七娘的,否则,天下哪有兄弟二人说什么“再结来生”的呢?

写罢这首诗,苏轼再没有什么可想的了。这一夜辗转反侧,心里慌乱、苦闷、委屈、气愤种种思绪如同乱麻,一刻也不能入睡。就这么苦熬到三更,忽然想起一件事来:今天送来的这条鱼怎么看起来有些亲切?

心里突然生出这么个念头,苏轼暗吃一惊,忙起来用油灯照着把盘子里没动的那条鱼仔细看了一遍,见这鱼炸得金黄,闻着清香,肚里塞着几叶白菜,鱼身上姜丝里夹着些切碎的橘皮……这不是自己早先琢磨出来的那套作法吗?

鱼的作法极多,然而肚里塞白菜叶,身上洒鲜橘皮,这倒是苏学士的首创。这种鱼苏轼也只做给两个人吃过,一是王弗夫人,另一个是二十七娘,若说会如此做鱼的该是这两位吧?可王弗夫人去世多年了,二十七娘远在陈州,这鱼究竟是谁做的?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