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子心中被点燃的熊熊烈焰,其光和热迅速蔓延,首先便照亮了整个杜家村。 消息不胫而走,村民们或许无法完全理解“科举”二字背后那翻天覆地的政治意义。 但他们从学子们激动得彻夜难眠、从魏先生骤然加紧的课程安排、从杜公亲自调度资源的凝重神色中,敏锐地感知到,村里这些被寄予厚望的“读书种子”们,要去长安城搏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前程了! 这是杜公和陛下赐下的浩荡恩典,更是整个杜家村几代人都不敢想象的荣耀。田间地头,作坊内外,村民们交谈的话题都离不开此事,眼神中充满了期盼与自豪。 学堂内的气氛,也随之从往日的沉静书香,转变为一种紧张而炽烈的备战状态。 魏叔玉展现出非凡的组织才能,迅速调整了教学计划,将那四十余名精挑细选出来的学子单独编成“科举冲刺班”。 课程表被精确到每个时辰,经义阐释力求精深透辟,策论写作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