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老师式的互改方法,也有一定的特色和优势。
1.利用了顺应心理:小孩子都爱当老师。
同伴互改和回帖的方式,属于一种自然状态下的同学之间的互动,但实际上很多孩子更愿意当老师。虽然“好为人师”有时是一种弊端,但我们可以利用这种心理特点。
2.进行能力迁移:像老师一样做、一样想。
老师面批改作文,对孩子的作用非常之大。孩子们也可以模仿老师,看看老师会如何想、如何做,模仿老师那样去修改文章,这种能力迁移是能够实现的。
3.学习专业对话的艺术:慢慢掌握对话语言的运用技巧。
我们在线下开课时,崔永元老师在一个同学回答问题之后问了一句:“你和别人交流的时候一般都不称呼他们吗?”
发言的同学马上就说:“胆小的女孩,你好。”
实际上这件事表现出来的是对于“专业对话”的学习,因为我们都知道,崔老师是非常擅长谈话的。谈话里有一种专业技巧,就是一定要给对方一个合适的称呼,后面的对话才能更好地进行。
在一个班级里,如果同学和老师在对话时能关注到沟通中的语言艺术,这个班的语言水平就可以说已经进入专业的程度了。
生活中,我们在说话的时候,能有意识地让语言更干净、更简练、更准确,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能力。所以,有人说“好的语文老师就是一门好的语文课”。其实,这句话还可以拓展成“好的学习语文的班级,每一个孩子都会关注语言的形式和艺术”。
互改六问
小老师式用起来之后,我推荐如下的技巧:
首先是问作者。
两个人互相改,看文章的人照着下面的话问,就能问出效果。
第一个问题:“你写完后,读第三遍的时候,改了哪些地方?”
这个问题很简单,却有两个妙处:第一个妙处是督促作者好好读文章,作者得先读三遍;第二个妙处是让作者发现哪些地方要改却没改,改文章首先是作者的事,督促作者先承担自己的责任。
第二个问题:“把你认为最精彩的地方讲给我听。”
请注意,不是“读”,是“讲”。一篇文章写完,作者终归有自己认为最精彩的部分。让作者说出哪里精彩,实际是帮助他找到成功感和成就感,也能帮助作者反思自己在写作过程中最用力、最用心的地方,将来就变成了可迁移的能力。
不断强化这种正向的力量,比受挫败要有意义得多了。
第三个问题:“有什么我能够帮助你的?”
请注意,这是在问作者,言外之意是提醒作者不要指望把所有的事情推给别人,别让别人替代自己去思考。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是要自己知道问题在哪里。这就是同伴在帮助作者进行自我反思。
有的作者说:“这篇文章我妈妈看过一遍,她觉得我平常抄了好多好词好句,这篇文章却没有用上,我希望你帮助我这一点儿。”
有的作者说:“我写这篇文章,内容比较短。我想把这件事情写得生动具体,该把文字加在哪里吗?能帮帮我吗?”
还有的作者说:“这篇文章写完之后,我发现不知道谁是主要人物了,我写乱了,能帮助我把主线梳理一下吗?”
类似问题是学生在习作修改时的对话。养成了习惯之后,就能做到两点:第一,我们明白文章好在哪儿,不好在哪儿;第二,有了新的意识,知道改文章可以有新的角度。
问作者的三问,实际上只是搭了一个架子,想真正解决问题还得靠作者自己。这才是同伴的真正作用,而不是替代作者本人去思考。
再次是问读者。
第一个问题:“读完我的文章,你最感兴趣的地方在哪里?”
了解读者最感兴趣的部分,就引入了他人的视角。你就明白了,原来那样写,读者最感兴趣。
第二个问题:“在……处,可以怎么增、减、改、调?”
这四个“怎么”不是一起问的,一般可能是在某个地方,你觉得写得不够具体,就可以和读者讨论。比如说:“××,你帮我看看文章的第五个自然段,你觉得可以增加些什么东西,我想把这个地方写得更具体些。”同伴一说,你记录下来,这一段就丰富了。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详略不当,需要在某些地方做减法,又不知道怎么压缩,也可以问问同学,该如何删减。
如果你觉得顺序上需要调整,可以问一问:“这三个自然段,我在表达的时候不够清晰,你能告诉我怎么调整顺序和逻辑吗?”
作为作者,首先要能自己找到问题出在哪里。就如同一个人去看病,得自己告诉医生“大夫,我左腿的膝盖有点儿疼”,而不是说“大夫,你猜我哪儿难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