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第三个问题:“围绕主旨,你还想了解文中人物和事件的哪些细节?”
比如你描写某个乐于助人的同学,在文章中写了一些相关的事件。你就可以问读者:“对于这个人物,你还想了解他在帮助别人时的哪些细节?”这是请读者站在更客观的角度“冷眼旁观”,提出一些期待。
读者可能会这样回答:“他帮助同学的时候,除了借给同学笔,还有什么细节?”
通过这样的询问,可以重新挖掘头脑中对当时事件的回忆,想起更多曾被你忽视的细节,从而写得更细致、真切。
尤其是小学生写文章,很容易出现通篇流水账的情况,因为缺乏细节。缺乏细节的原因不是写不出细节,而是脑子里根本就没有想过细节。通过互问,会启发作者补充动作、表情、语言、感受等内容,让文字更生动。
互改六问实际上是一个语言支架,初步使用的时候,我建议直接按照我列出的固定句式来问。像这样问来问去,通过修改几篇文章后,再把问题融会贯通,从而总结出独具个性、有针对性的问题。
“六问”不仅可以用于同学之间,还可以用于家长和孩子之间。
亲子互改
亲子互改之“互动原则”
同学之间的互改是平等的互动,相对来说比较轻松。亲子互改则常常会出现很多状况,陷入各种误区。
给孩子讲题本来就够“危险”,容易“鸡飞狗跳”。给孩子讲怎么改作文,很容易发展成捅“马蜂窝”。
所以在讲亲子互改的具体方法之前,我先强调家长和孩子都要遵循的原则。
1.角色:视孩子为家里的主管,把家长当成代课教师。
改作文之前,千万要有一个定位:这个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而是给家长发工资的主管,这实际是给予孩子尊重。
孩子也要把家长当代课老师,不要因为对方是父母,就产生过分依赖,觉得“你帮我把这篇文章改改怎么了,还非得跟我较劲儿”“你平常一本书都不读,还好意思教我怎么改文章”。
双方把自己的角色定位都调整好,再开始工作。否则,只要一方站不准位置,就会出现“惨案现场”。
2.场合:轻松愉悦,温馨舒适。
一是物理环境,二是心理环境。如果家长在单位受气了,就可以暂停,以免把负面情绪转移给孩子;如果孩子在学校里考试没有结束,也暂停,以免孩子感觉压力过大。
3.内容:抓大放小,三长两短,适可而止。
一定要抓大放小,不要事无巨细,也不要指望一口吃成个胖子,修改一篇作文就能成为作家。要发现最关键的问题是什么,一次解决一处就够了。
家长可以想想自己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做PPT进行汇报,领导听了,也不会从头给你捋到尾,更不会期待你一下就成为一个职场精英,而是帮着你逐步完善。
“三长两短”中的“三长”,指的是找三个大的地方——句子或者段落进行修改;两短就是两个微小的地方,换个词或者调换个顺序就够了。
要适可而止,灵活把握。如果情绪好,效率很高,可以多改一点儿。如果状态不好,交流出现了困难,就立马打住。
4.目标:相比于改好文章,修改的乐趣和方法更重要。
对习作来说,一篇文章没有写好,下篇文章还有机会写好。一篇文章没有改得尽善尽美的,改个八九不离十就足够了。一定要找到修改过程中的乐趣,积累修改的方法,这才是关键。
教学有三个级别:初级教学是把知识看得很重,让学生获得知识就是最终目的;中级教学注重能力和方法的传授,授之以渔,而不仅仅是授之以鱼;最高级别的教学,是意识到孩子拥有独立的人格,在互动的过程中,关注孩子的感受和体验。
家长在帮助孩子修改文章的时候,也要有这样的意识:我们的目的不是写一篇好文章,而是培养一个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孩子。
亲子互改之“家长三问”
第一个问题:“你的文章主旨是……文中有助于凸显这一点的地方在哪里?”
“你的文章主旨是……”这不是提问,而是让家长讲出来,比如:孩子写了一位老师在学生毕业前夕,对同学们未来人生的关心,用以说明这是一位特别爱学生、对学生充满期待的老师。
家长讲出文章主旨的根本意义是告诉孩子:“我认真读了你写的文章。”孩子会觉得“你特别懂我”。之后,家长再进行其他方面的沟通,孩子的心里是舒服的。反之,如果家长根本没有读,没有让孩子感觉到“爸爸妈妈真懂我”,一上来就指导,孩子一定是不开心的,会产生排斥心理。
家长点出主旨之后,接下来就要帮助孩子审视自己的文章,看看文章的主旨是否明确,素材是否恰当。
第二个问题:“你的这篇文章从名家或者别人那里借鉴了哪些技巧?”
问这个问题的目的是,让孩子意识到自己读了那么多的书和文章,是否形成了一种借鉴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