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注比回帖更具有专业性。阅读的时候对文章进行批注,有以下特点:
圈圈点点,标记触动:标注自己触动的地方,想怎么圈就怎么圈。
心有所感,笔墨追录:心里有感受,马上记下来。
三言两语,生动传神:不要长篇大论,别浮想联翩,简明扼要地进行说明就行了。
可以从内容、写法、结构、语言等方面对文章进行批注。孩子们改自己的文章,未必这么用心,改别人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试一试。
批注的位置可以是“眉批”“首批”(批在开头),也可以是“旁批”“侧批”(字、词、句的旁边,文稿右侧),还可以是“尾批”(批在一段或全文之后)。
眉批,眉就是一篇文章的最上方,或者叫首批。
还有旁批或者叫侧批,因为我们用的稿纸,一般右边或者左边会有空白区域,大家可以把自己的批注写在那里。
尾批是要回顾全文,给作者反馈一个完整的阅读感受。
有个同学写的一篇文章叫《往事》(如下图):在班上传阅了四五个同学,他们为这篇文章分别做了批注。
我们可以看到:
批注:“开门见山”“直入主题”“干脆利落地引入这个事情”。
看来,这篇文章的开头得到了几个同学的认可,觉得文章没有废话。
批注:“叉着腰”“大眼瞪小眼”“斗鸡”。
这是对于动作描写做的三角标注,同学觉得这些词非常形象,所以打了着重符号,还在右边写了自己的思考“我们的胜负欲(求胜欲)都很强,不服输,为后面不顾一切做了铺垫”。
批注:括号里写出了“我”很努力很带劲地转圈,为后面“我”受伤埋下了伏笔。
这是上下关联地看文章,并且是通过一个括号的方式,把自己所要说的那段话标示了出来。
批注:第一次是稍微有点晕,但还是逞强地继续转下去。
这就是一个阅读感受,读到这里就知道了作者的逞强。
批注:第二次晕的程度更深了一层,更加突出了“我”的逞强。
这篇文章强调的就是“我”在过程当中不断地想让自己有力量。
批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当时的惨状。
这实际就是阅读短文当中的一个考题:“这句话的写作作用是什么?”在此处,孩子们不自觉地把同伴的文章当作了阅读短文的训练。
这篇《往事》主要叙述了自己曾经的逞强,留下了伤疤。不管这篇文章是否优秀,孩子们阅读之后,都能从自己的关注点给同伴留下印记,这些印记或多或少会对作者完善自己的文章产生帮助。
从上面这篇作文我们也可以看到,做批注对孩子的写作水平有很多好处。
1.读写结合,转换视角,读写互促。
对于作文水平优秀的孩子来讲,提供给了其他同学进行阅读训练的素材。反过来,他也吸纳了别人的意见。
2.凸显语文学科本质,专注语言能力发展。
批注式不强调生活互动性,它强调的是语言上的交流。
3.深度交流,互相借鉴,各有提高。
同伴间还可以进行反批注,就是对批注的批注。这种二次批注,能够达到真正的双向互动,效果也很好。
4.不断增强自主修改文章的意识,增强读者意识。
有的孩子不爱改自己的文章,更愿意帮别人发现问题,那么就可以先帮别人改。通过给别人改,强化自己的修改技巧,并且意识到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慢慢地,他就能改自己的文章了。
此外,增强读者意识也是很关键的。文章是要跟别人交流的,要站在读者的角度去想自己是否表达清楚了。批注能够有效地帮助我们进行自我反思。
小老师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