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说的“自改六法”属于“慢工出细活儿”的方法,需要长久地训练,养成习惯。
我特别不主张在作文课上,孩子们完全没有准备,老师一上来就说:“今天,写《我喜爱的一个老师》。同学们想想要写谁,写这篇作文要注意以下三点……听明白了吗?开始写吧。”像这样出题目写作文,学生肯定会很痛苦,只能是生憋或者是乱写,照着范文抄、搬。
所以,我们不妨给孩子多一些创作空间,让孩子有时间去体验、去思考、去修改。
最后,对家长来说,一定要避免让孩子经历两大误区。
第一个是那些不负责任的课外班,教所谓的“作文速成法”。
一个人如果进入速成的思维套路里,再想静下心来去锤炼自己的内功,就不大可能了。举个例子,玩游戏要不断打怪升级挣装备,突然有一天,来了一大笔钱,让你的装备档次提高了几十倍,轻轻松松就达到了顶峰,你对这游戏基本上就没有兴趣了。速成是最害人的,只能造成模式化。
更何况,写作能力的提高肯定是需要慢功夫的,不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上个补习班,就忽然变成了写作高手。
第二个是习作软件。有些公司热衷于开发,一输入几个关键词、要求,软件就“冒”出来一篇标准文。
如果你满足于“写”这样的文章,你就已经把自己的未来交给了机器人。实际上,我们未来能够在社会上立足,归根结底是因为我们是活生生的生命体,我们有自己的体验和感受,有自己的创作和巧思,这些独属于我们自己,不是机器人所能替代的。
任何人都必须扎扎实实地练内功,让习作能力和修改能力协同发展,才有可能写出好作文。习作能力的提高不仅仅是为了拿高分,还是为了让自己更好地参与生活、体验生活、认识生活,在生活中提高综合素质和审美情趣。
名师答疑
家长:
孩子如果没有主动性,文章就会越改越差,别说改百回了,改三回就可能脱离了主题。我该怎么引导孩子自改的能力?
耿春龙:
我们挖掘一下越改越差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这里的“差”,一定是大人认为的差,但对孩子来说,他主观上一定不想越改越差。
我们从做事的情绪和兴趣这两个角度来体察一下:孩子改文章,有没有主观能动性呢?他是觉得被布置了一个修改文章的作业,还是主动发现这篇文章可以再改一改?
从能力层面上来看,孩子想把文章修改好,就必须发现文章真正的问题是什么。
我所提倡的修改方法,在最初实现时,并不是让孩子从头到尾照着做。最好的办法是大人引导孩子去体验和经历一番,让孩子慢慢觉得,这样做,确实对写作有好处。
比如,用朗读录音法,最好的做法不是立马把方法甩给孩子,而是对孩子说:“你这篇文章写得不错,有很多精彩的地方,我们把它录下来吧。”录下来之后,你再对孩子说:“我们反复地听一听,看看能不能写得更好。”
用温暖的陪伴让孩子觉得自己可以做好这件事,激发孩子的信心和热情是最重要的。
家长:
孩子根本没有修改的意识,觉得写完一篇文章就已经很艰难了,怎么愿意再花时间去修改呢?
耿春龙:
有没有自主的习惯,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事情。
成年人如果写了一份工作总结,会不会修改?大部分的人会修改,会斟酌是否全面、准确、严谨。
这篇总结无论是汇报给领导,还是在团队内部分享,都不能出大错,否则就会酿成“总结事故”。我们带着很强的责任感,肯定会一遍遍地斟酌和修改。
对孩子来说,我们也需要让他有这种责任感。要让孩子意识到,他写出来的文章要“文责自负”。一篇文章肯定会有读者,而不是完成作业。有的孩子写文章喜欢数字数,要求是写400字,就一个字一个字地数着写,到400字就完成任务了。
其实,孩子不爱修改文章的一个根本原因是,文章不是他想写的,文章不是他的“孩子”,要先想办法把它变成他的“孩子”,让他感觉这个“孩子”是自己培养出来的,他才会产生感情,才会愿意修改。
我就见过,有的孩子作文本丢了号啕大哭,因为他建立起了与文字之间的情感。
家长:
孩子的词汇量比较小,比如要表达“好”,一定有特别多的说法,但孩子只会说“好”。如何帮助孩子呢?
耿春龙:
这个问题其实比较大,它涉及如何积累词汇量来丰富自己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