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除了要注意语句和选材方面的小问题之外,更重要的是把握文章的大逻辑。不管是写一个人,还是写一件事,都得有个先写什么再写什么的思路,而画思路图法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
比如,你写一个人。你会对他不同的特点进行介绍,一个特点介绍完了再介绍另一个特点,千万不能这个特点还没有说清楚,忽然又蹿到下一个特点,接着又想到了前面的特点。
通过画思路图的办法,你可以把你要说的特点一个一个装到框里,就不会杂乱无章了。
之后,再看看自己的文章,如果能够将几个自然段清晰归类,就说明这篇文章的思路是清晰的。
思路图有很多种,你也可以有自己的创意。
有很多作文题目要求学生介绍某种动物、植物或者描写某个场景。比如,我们经常会写小猫、小狗,写门口的大树,写美丽的校园,就可以利用下面的表,把你想写的内容填充进去。
我们往往会从不同的角度来描写事物,就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梳理顺序。比如,可以将描写对象的特点用凝练的词语进行概括,填进小方框,而在旁边的大方框里,就写上对应的一小段话。
第二个小方框写第二个特点,第三个小方框写第三个特点,以此类推。
如果能够画出类似的思路图,你就能清晰地把事物或者事件介绍清楚了。
又如,我们写某件事情。事件的发展通常并不是从头到尾自然而然的,而是有前因后果,也可能有转折变化。
下面是三个齿轮图,以表示事件的发展过程:先是事情的起因,推动了事情的进一步发展,之后加入了新的人物,事情又有了另外的变化。如果你的头脑中有类似这样的结构图,对于讲清楚一件事情非常有帮助。
以上的齿轮图讲的是相互关联。再如,有的事情有一个发生、发展的递进和变化过程,就可以运用下面的图:
在描述一件事情的时候,往往会有一个起因和一个经过。经过部分可能有两三个环节、两三个节点,然后达到**,也就是这件事情最让人印象深刻的那一刻。
举个例子,今天要过节了,最精彩的、最让你印象深刻的是全家人聚在一起,端起酒杯,祝福大家新的一年一切顺利。
如果你认为它是整个庆祝晚宴的**,就要把它放在制高点,再结束。
很多文学作品有这样的逻辑。所以,我们的脑子里要特别清楚事件的顺序是什么,几个关键节点在哪里,就像拍电影一样,得选好场景,一个一个地进行演绎和拍摄。上图的一个小点就是一个场景。
有的时候,为了说清楚一件事、一个观点,我们会摆出自己的理由,如下图:
比如“元旦放假三天,不应该留很多卷子”。
你要先阐述自己的观点,然后围绕中间“我的观点:语、数、英各留一张试卷就够了”,讲讲你的理由。四周的小圈圈可以代表你论述的四个角度。
有了这样的思维框架,讲理的时候就容易让他人心服口服。
上图具有发散性思维特点,从一点引申到其他点。下图则是用三个理由来支持一个核心的观点。
其实,这些图本身并不重要,不管你用什么样的图表示都可以,它只是一个辅助工具。
重要的是,你的头脑当中不能只是一大片杂乱的、毫无逻辑的文字。一篇文章写完之后,切切实实是由几百字组成的,但在思路上,你一定要清楚你的描写顺序到底是怎样的,是否有前后连贯的逻辑,用一幅图能不能表示出自己的想法。如果能,说明你从头到尾的那一大篇话是经过设计的。
比如,我们和爸爸妈妈一起去爬山,用手机语音输入法把自己在爬山的过程中看到的、想到的记录下来,回到家整理一下,就变成了一篇文章。
在整理时,除了疏通语句之外,最重要的是厘清思路,几十句话不能零散地堆在一起,而且要理好顺序,把自己的思路表达清楚。
表格自评法
很多学校会在期末考试的时候,用如下表格的标准给孩子打分。
经常有家长因为孩子期末考试的作文得不到高分而发愁,那么就可以参考这个表格,将孩子的作文“对号入座”,进行细致的评估。
一个学期一般会写6~8篇大作文,如果这6~8篇大作文用以上表格自评时,都是处于二类或者三类的话,我们很难期待孩子期末考试的时候在作文上会有出色的表现。
表格的作用,就像一把尺子一样,能让我们非常清晰地知道孩子所写的文章是处于第几类。
比如,第一条的要求是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写出真情实感。第二条的要求是叙述完整,条理清楚,分段表述,衔接自然,内容具体,详略得当。第三条的要求是语句通顺流畅,恰当地运用日常积累的词句进行表达。第四条的要求是书写正确规范整洁,标点符号使用正确。
这四条就是我们在批改作文时的四大标准。
改文章的时候,最麻烦的一件事就是不知道改哪儿,如果知道好文章的维度在哪里,朝着这个目标去做即可。
有的孩子经过几次训练后,就能清晰地找到自己的弱点。比如,三年级的作文容易出现一“逗”到底的情况。从文章开始,直到倒数第一句全是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