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进行创作的时候,一定要考虑读者的接受习惯和关注点,做受众多人喜爱的微信公众号。
主办电子版《好奇心周报》
《好奇心周报》可以用来记录语言能力的成长过程。
参加工作不久时,我向其他老师学到了一招,就是办班级报纸。又过了几年,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就开始做电子版的班级周报,好处就是省纸,传播面更广。我对纸质报纸做过调查,基本上大家看完之后就丢了,特别可惜。
网络时代的小朋友是盯着屏幕长大的一代,作为信息时代的原住民,对于信息科技的接受度比大人更高,所以我们可以尝试着办一期电子版的周报。这份周报,我们暂时起名为《好奇心周报》。
《好奇心周报》的操作方法分三步:
第一步,每周一个小组承办,既搜集国内外新闻事件,还要通过观察、访谈等途径获取身边的信息,筛选几条受关注的新闻,以视频、音频、文字的形式分享给大家。
请注意,每次的阅读或者收看时间不超过10分钟。大数据表明,在信息时代,人们的专注时间不会太长,要做到短而精。
第二步,和同学们组成“学习共同体”。大家可以利用零散的时间阅读或者观看信息,并写简单的回应或评论。
这样,不仅仅把新闻复制了一遍,或者把电视台主持人说的话鹦鹉学舌式地讲了一遍,还通过与同伴的讨论,形成了自己的语言特点,形成了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第三步,小组同学分工协作,开展编辑工作,将视频链接、推荐文字,以及同学们的评论等编辑、排版成一份班级电子版《好奇心周报》。
在《好奇心周报》的起步阶段,最大难点在于技术操作。两三期之后,难点则在于要呈现的内容如何具备可读性,如何抓住读者。
在实践过程中,如何才能提高习作能力
成为见多识广的读者
学生要以读者的身份去积累语言,树立习作信心。作文和阅读是不分家的,想有好的习作产出,一定得有阅读量的积累。当下信息量颇多,能够极大地满足我们获取知识的欲望。
学生应当意识到,无论是做新闻播报、公众号,还是做周报的编辑,你都不仅仅是编辑制作的主体,同时还是一名读者,在接纳信息的过程中,通过阅读文字以及与同伴进行探讨,提高认知水平,这是习作的根基。
通过这种将技术运用于习作的训练,你会成为见多识广的读者。
成为小有成就的“作家”
用技术提高语言能力的另一个重要意义在于,可以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习作素养。
有的同学特别排斥写作文,感觉写作文既难又不落好,花费的时间还很长,考试从来也没得过高分,慢慢就会产生质疑:“我为什么要写呀?”
在这种情况下,就只能得到一个结论:写作文就是为了向老师交作业。
但在利用信息技术实践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一篇文章会有很多追随者。写完之后,可以收到别人的反馈,可能是几十个赞,也可能是追着你问下一期什么时候出,更有可能在评论区留言给你提建议,或者跟你针对某个话题进行讨论。
你可以看到自己的作品发表在各种网络平台中,这会有力地激发你积极写作的兴趣,增强写作的读者意识,收获持久的成就感,也会不断提高你全方位的信息素养。
久而久之,你就会成长为小有成就的“作家”,写作文就再也不仅是为了应付老师。
成为真实生活的“记者”
“生活是习作的源泉”,利用信息技术记录生活、描绘生活、报道真实生活,对孩子变成生活的“有心人”至关重要。
就像艺术家创作有“采风”一说,所有的创作灵感都源于对生活的感受。在文学创作上尤其如此,没有哪部作品是躲在屋子里,自己凭空想出来的。每个优秀的作者,都是生活中优秀的读者。
“故事大王”“一时刻”这些活动案例,都是源于对自身真实生活的记录和回溯。学生通过照片、音频、语言记录生活中的情景,积累习作素材,在这个过程中激起情绪和情感体验。在之后的习作中,学生会不自觉地调用这些情景化记忆,自然会写出有真情实感、有温度的文字。
将来即使写命题作文,如果你经常记录生活、记录情绪,自然就不会纠结如何选材。比如,有一个题目叫《成长的故事》。你一看到标题,就能立刻想起很多场景来。
有一次,班里两位同学闹别扭,你帮他们友好地解决了,你发现自己在为人处世方面有了新的提高。
有一次,班里来了客人,你需要向对方介绍学校和班级的生活。你以前很胆怯,不敢跟陌生人说话,但那一天你不知怎的就鼓足了勇气,带着客人在校园里转了一圈,还讲述了很多发生在校园里的有趣的小故事。
这就是成长的素材。你会觉得任何一个命题作文的出现,对自己而言,只不过是从真实的生活中,调用一张照片、一段录音、一段心情。
不仅有的写,而且因为写的是真实的感受,你也想写它,最后写出来的文章一定会吸引人。
让技术发挥最佳的作用
在使用这些技术的时候,家长和孩子要注意一些原则。这些原则有的是我多年积累的经验,有的是我从其他老师那里学来的。
1.先开枪,后瞄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