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把现场描摹出来,然后用最恰当的词语去表现他当时的动作就够了。场面描写,就是对于技术最好的利用。
家长:
孩子们用手机交流多了,会不会影响面对面的交流?这两种交流方式还是有点儿不太一样。
耿春龙:
从两个角度来谈谈这个问题。
第一,当孩子无法面对面交流的时候,可以使用手机。
比如放学后,孩子坐着爸爸妈妈的车回家,这时就很容易出现低质量的亲子互动。妈妈一般会问:“今儿考得怎么样?挨老师批评了没有?”弄得孩子很痛苦。
既然这样的交流是无效的,那么就可以改变改变,把这个时间还给孩子,让孩子用手机在班级微信群里和同学进行互动,回顾今天班里发生的一些有趣的事,这是非常有意义的。
我们总以为孩子有非常多的时间和同伴互动,其实并没有,手机是帮他增加时间。
第二,还原生活真实的情况,再进行判断。
当下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我们成年人也很难有机会与昔日的同学坐在一起喝喝茶、聊聊天,我们也只能在微信群里互动。
现在我们很难像过去一样,隔着大马路喊:“嗨,咱们一块儿赶集去啊?”“好,什么时候去啊?”“吃完饭吧。”
现在不可能这样了,我们在约对方的时候,必须讲清楚几点几分,在哪个地方,坐什么车——要够简洁、够明确。
因为现代人的节奏是非常快的,我们很难有长时间的面对面的沟通。通过网络介质进行沟通,就是生存的必备能力。
家长:
传统地让学生把某个句子抄十遍,默写某个段落,把这篇经典文章背下来……这种方式还有用吗?
耿春龙:
像“抄十遍”这样的方式,在我所在的学校很难见到了。这种方式有何意义呢?如果是为了惩罚学生,这种手段早就该摈弃了;如果是为了让他加深记忆、记住这段文字,其实还有更多、更有效的办法。
比如,你让他做小老师,把一篇文章讲给组里的七个同学听,对每个同学讲一遍。大家给他的反馈肯定是各种各样的,新鲜有趣,又有互动,他绝对记住了。这就比抄写十遍要有效得多。
至于说到抄写段落,做一些相应的文字梳理,我们也可以从不同角度来看待这种方法。
首先,中国汉字博大精深,我们在利用信息技术的同时,一定还要动笔切切实实地写字。不仅要写,还要写漂亮,一笔一画写清楚。
汉字是中华文化传承的基因,不能有了先进的工具和技术就丢掉了传统,这两者其实并不矛盾。
崔永元:
我曾经采访了剑桥大学的校长。在采访过程中,有两件事让我印象特别深。
第一件事是我当时提了一个问题:剑桥大学的“剑桥”二字,在《再别康桥》里翻译为康桥。剑桥给人的感觉是很有学术气质,康桥给人的感觉则特别浪漫,您希望我们如何翻译呢?
他说,我们是把这两个合在一起的,既浪漫又有学术传统。
第二件事是关于剑桥的下午茶。
剑桥大学有个非常著名的下午茶传统,三四点钟的时候,大家聚在一起喝喝茶,聊聊天。
这位校长说,喝下午茶的时候,同一桌的经常是一个物理学家、一个化学家、一个历史学家。有时候聊很轻松的话题,有时候聊自己遇到的问题——物理学家解决不了的问题,历史学家居然有办法;历史学家解决不了的问题,化学家居然有办法。剑桥大学的下午茶,喝出了30多个诺贝尔奖获得者!
现在学校的洗手间,会设置一个小黑板,一个人在搞研究的时候遇到了问题,就写在小黑板上,其他人看到了,就会给他出主意。
每个人都有用,每种方式都有用,每个角色都有用。
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也一样,老师重要,孩子重要,家长也一样重要。现代的方法重要,传统的方法也重要——将所有的角色、所有的办法结合起来,才会卓有成效。
实践作业
1.任选一款软件,完成一个作品,展现学生信息技术使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与家长共同商定手机的使用时间和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