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说:“舞台剧收益再少,我也要演,因为它与小品和电视剧在表演上是两回事。”
有一个话剧叫《万家灯火》,她演一个老太太,特别入戏,林兆华导演说“给你5分钟”。
这时,后面灯都黑了,她一个人颤巍巍地走到台前,把自己的一辈子用5分钟讲了一遍。台下鸦雀无声,掉一根针都能听到。
她跟我说:“小崔,我当时演得多高兴呀!你给我多少钱我都不离开这个舞台。”
话剧可以面对观众,及时体会观众验收带来的快感,它跟拍电视剧的感觉是不一样的。
在艺术上是有不同的阶段的,其实写作也是如此。家长也要有阶梯化的思维模式,理解孩子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水平。
别一开始就告诉孩子要惜字如金,要表达简练,本来就写不出来,还怎么简练呢?
耿春龙:
一、二年级的孩子,能把自己的话原汁原味地记录下来就可以了。
甚至写字的时候,有些生字不会写,画小图都可以——比如,我家养了头猪,“猪”字不会写,画两个大鼻孔。今天我去玩滑梯,“滑梯”不会写,画个滑梯就行。
到三、四年级的时候,有一个说法虽然不完全科学,但是我很认同,就是:放胆文。
也就是说敢于写,自由地去写,写得很长、很啰唆也没有关系,因为人的书面语和口语是协同发展的,而且书面语滞后于口语。孩子迫切地把自己的想法表露出来,肯定会赘语较多,比较啰唆。
家长读完了之后,如果愿意帮助他,就告诉他“这两句话写得不清楚,你再把它写清楚一点儿”“我没读懂这句话”“这半句是什么意思,我不太清楚”,顶多到“这两句话如果是我来写,我会这么写……”,这已经足够了。
千万不要给孩子讲什么是主谓宾,定语、状语、补语应该怎样用,或者“这里要加一个拟人句……”。
不要有这么多概念化的东西,顺其自然,孩子的写作水平自然会越来越高。
我特别不赞成让孩子参加校外的各种培训班,培训班的老师为了取得短期效果,会急功近利,破坏孩子正常的“语言生态”。
在习作这方面,按照“搞事情”的思路,让孩子有各种各样的生活体验,去写各种各样的文体,有素材的累积,有思维水平的提高,有对外界的真实感受……到中考的时候,他的作文水平一定会提高,根本不用报任何的课外班。
这样培养出来的才是长久的真本领,而不是短暂的技巧。
家长:
孩子有时候就是不愿意写作文,该怎么去培养他的兴趣呢?
耿春龙:
无法用简短的话给一个完整的回答,所以我建议家长从以下角度去思考。
第一,分析孩子为什么不爱写,分析这是谁的原因。
我们常常认为是孩子的原因,但事实并非如此——没有一个孩子不愿意跟别人交流,他也许只是不愿意和你交流;没有一个孩子不愿意动笔抒发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也许他只是不愿意像你要求的那样去写;没有一个孩子不愿意写写自己的生活,但是他不愿意写你规定他写的生活;没有一个孩子不愿意写一件有趣的事,但是他不愿意用你教给他的套路去写;没有一个孩子不愿意记录自己生活中的小心思,但是他会反感你对他真实流露的文字指手画脚。
第二,越不爱写,越要努力“搞事情”,给他制造期待,制造写作的热情。
比如,你给他买了一件漂亮衣服,他今天穿得很开心,在小伙伴面前嘚瑟了一下。这时你就可以让他到购物网站上写写评论“衣服好在哪里”“小伙伴们说什么了”等。
第三,一定要有读者和发表意识。
孩子的文章写出来后,别管多么稚嫩,也要不吝夸奖,要强有力地给他的语言表达注入力量。
比如:“你这篇文章特别棒,有几点写得很好,第一点是……第二点是……第三点是……”
我去美国的学校参观时,看到老师把孩子语句不通的话大大方方地贴在教室门口,向大家展示。
参观的人来了之后,老师说:“这是我们班谁谁谁写的,特别棒,里面只有三个错别字,很了不起啊!”
看孩子,要用欣赏的眼光,千万别把自己当成评判者,而要用一种欣赏者、学习者的心态去对待。
实践作业
1.孩子和家长一起商量一下,在家里“搞一件事情”,要求是新鲜有趣,能够吸引共同关注的事情。
2.切实做一做,用心投入,放松地体验整个过程。
3.选取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写成一篇习作,给同学们看一看,收集大家的反馈。
(1) 表现性评价,指的是通过客观测验以外的行动、表演、展示、操作、写作等更真实的表现来评价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实践能力的评价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