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崔永元 作家 > 在社会中搞事情让作文素材更精彩(第1页)

在社会中搞事情让作文素材更精彩(第1页)

在社会中“搞事情”,让作文素材更精彩

崔永元说:

耿老师将继续跟家长和孩子分享写作的训练技巧——“搞事情”。

家长要参与孩子的生活,要有主动性,最好让孩子参与的时候没有刻意和被强迫的感觉,要有乐趣。

我下面说说跟“搞事情”相关的另一个方面:在社会交往中“搞事情”。社会交往对于小朋友来讲,主要包括两个维度:一个是在学校,另一个是在社区。

在社会交往中发展语言能力

为什么要多参与社会交往呢?我在鼓励学生“搞事情”的过程中,发现社会交往能在以下几个方面让孩子的语言能力有质的提高:

第一,能够培养“发现”的意识,在“熟悉的地方”发现“风景”。

这里我想提出三个词——习以为常、熟视无睹、见怪不怪。

这三个词体现在孩子的作文里是非常忌讳的,因为它们传达了一个意思,就是“没什么新鲜的”。今天又吃了三顿饭,今天又上了六节课,今天见到的还是平时那些人,今年的运动会跟去年的差不多,没啥新鲜的……

这就坏了!

如果缺乏发现的眼光,要想写出吸引人的文章,基本上不可能。因为你自己都没有一种“哟嗬,我又有新的感觉了”“今天我有了新的认识”的新鲜感,写的作文就变成了“无米之炊”。

第二,能够提高与陌生人沟通的能力。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已经越来越频繁了,连地球都变成村了。我们不仅要跟同学交流,还要跟同校、全国各地的,甚至是世界各地的人打交道。

总和熟悉的人待在一起,把自己关在舒适圈内,难度自然很小,因为大家的思维模式类似,经历的事情差不多,自然而然就能聊起来。但是跟不同文化背景、年龄、兴趣爱好的人能够更好地沟通,才是未来人才最重要的素质之一。

它跟我们的语言能力,也就是我们习作的一个基本的最关键的要素是息息相关的。

第三,能够在更广阔、真实的环境中深入地感受生活,拓展选材的广度和认知的深度。

有两个层面很重要:选材的广度和认知的深度。

先说说选材的广度。大部分孩子在习作选材时主题范围比较窄,比如写同学间的友情,一讲友情就是“我生病了,他给我倒了杯温开水,让我吃药”“我生病之后,帮我补课,借给我笔记”等。这就是选材的广度不够。

另一个层面,是视角比较窄,认知的深度不够。即使同样是写生病之后同学照顾你,也可以有不同的侧重点。随着学生逐渐到高年级,真正制约你习作能力的不是语言表达技巧,而是认识事物的本领。

在真实的生活情景当中,你对事情的看法会与别人不同。别人习以为常的事,你能够从多个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就具有启发性。

第四,能够知行合一,多种能力协同发展。

“知行合一”不仅仅是说“我懂得了”“我照着去做”,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维度,就是“这件事也许我还不太明白,但是我在生活中会不断地去学习新知识,解决问题”,这就叫真实的学习。

在社会中“搞事情”的时候一定要着眼更高远,你的目标不仅仅是写出一篇好文章,还要让自己在诸多方面的能力素养协同发展,写一篇文章反倒成了一个副产品,或者说它是一个自然而然的结果,这就叫“无招胜有招”。

如何在学校里“搞事情”

在“搞事情”的过程中,学校和家庭的目标是完全一致的,都是为孩子创设情景。

学不一定发生在“校”中,“校”只是学的方式的组成部分。

学习不仅仅只在学校里,在外界也处处是学习的天地。一个学生可以向不同的人学,也可以向不同的事情学。

老师、家长和学生,其实是“学习共同体”。

家长不要以为自己的目标就是帮孩子学写作文,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也是学习者;老师也一样,我们是互相联动的,只有这样,才能深入地“搞事情”。

很多优秀的学校都是如此,家庭和学校互动,孩子和家长互动,孩子和老师也会互动,有的家长还会跟老师说“咱们在班里做点儿事吧”。

还有一个更美妙的事情,就是孩子们跟老师说:“咱们在班里做点儿事情,老师,您看这样行不行?”

有了良好的互动,规则也会重建。孩子不再是被动地等待老师布置任务,而是主动成为任务的发起人、组织者。至于具体怎么做,大家一起想办法。

怎样办班级周报

在学校里,其实有很多事情可以搞,比如做班级周报。在这个过程中又涉及很多环节:练笔、传阅、回复、遴选、排版、印刷、送报。

练笔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