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文豪1879独行法兰西最新 > 第408章 叫爱迪生索雷尔电气怎么样(第1页)

第408章 叫爱迪生索雷尔电气怎么样(第1页)

莱昂纳尔坐在圣日耳曼大道117号书房里,眉头微蹙。

自己与美国方面,无论是政治界还是文化界,交流都极少,直接交流更是几乎没有。

虽然也有一些美国出版商,比如「哈珀兄弟」,曾经通过信件向他发。。。

“总统格雷维阁下以莫大的仁慈与智慧,正式签署了对莱昂纳尔?朱尔法的特赦文件!”朱尔?科尔德的声音如铜钟般在法庭内回荡,每一个字都像是敲击在众人紧绷的神经上。他高举手中的红色丝带卷宗,阳光从高窗斜射而入,恰好落在那枚共和国国徽的火漆印上,熠熠生辉。

全场死寂。

连呼吸声都仿佛被抽离。记者们的笔尖悬在纸上,墨迹未干;旁听席上的市民张着嘴,像一群目睹神迹降临的信徒;就连迪蓬纳庭长那副志得意满的脸,也在一瞬间凝固成石膏般的苍白。贝尔检察官猛地抬头,眼中竟泛起一丝泪光??不是喜悦,而是崩溃边缘的解脱。

莱昂纳尔站在被告席中央,双手扶着木栏,指节因用力而发白。他的目光从科尔德部长身上缓缓移向迪蓬纳,又转向贝尔,最后定格在那卷被高举的特赦令上。他没有笑,也没有动,只是静静地站着,仿佛一尊刚刚苏醒的青铜像。

“特赦……”他低声重复,声音轻得几乎只有自己听见,“不是无罪,是赦免。”

这四个字像一把钝刀,缓慢地割开了这场审判最后一层虚伪的面纱。

科尔德终于将视线投向法官席,语气庄重却不容置疑:“根据《法兰西共和国宪法》第条,总统有权在任何司法程序进行期间,对涉及公共利益的重大案件行使特赦权。本案中,被告莱昂纳尔?朱尔法虽被控多项罪名,然其言论本质属思想表达范畴,且已在伦敦期间公开发表文章阐明立场,并未煽动暴力或颠覆国家秩序。鉴于当前殖民政策引发的社会争议日益激烈,为避免司法沦为党争工具,维护言论自由之根基,格雷维总统决定特赦莱昂纳尔?朱尔法,免除一切刑罚。”

他说完,将文件递交给书记官,后者颤抖着接过,翻开确认印章无误后,重重盖下记录章。

“砰!”

迪蓬纳终于举起法槌,却再无先前的威风凛凛。那一声敲击软弱无力,如同垂死者的心跳。“本庭……宣布,因总统特赦令生效,本案终结。被告莱昂纳尔?朱尔法,即刻释放。”

没有人鼓掌。

不是因为冷漠,而是震撼太过深重。一个本该以“蔑视司法”定罪、罚款七百法郎甚至可能监禁的案件,竟在最后一刻被最高权力直接终结。这不是胜利,也不是失败,而是一场政治与法律之间无声博弈的终局。

莱昂纳尔缓缓走出被告席。他的脚步很慢,每一步都像踩在历史的裂缝之上。朱尔?法约尔迎上来,想说什么,却被他轻轻摇头制止。两人并肩走向法庭大门时,身后传来迪蓬纳低沉的咳嗽声,以及贝尔检察官压抑的啜泣。

门外,巴黎九月的阳光洒满石阶。街道两旁早已聚集了数百名支持者,他们举着标语,写着“真理不死”、“作家不应受审”、“索雷尔万岁”。当莱昂纳尔的身影出现在门口那一刻,人群爆发出震耳欲聋的欢呼。

但他没有停下致意。

他径直穿过人海,走向停在一旁的黑色马车。法约尔紧随其后,低声问:“你不打算说点什么吗?这是你的时刻。”

“这不是我的时刻。”莱昂纳尔终于开口,声音沙哑,“这是他们的表演。总统需要平息舆论,司法需要保全面子,媒体需要头条,民众需要英雄??而我,只是恰好站在了这个位置上的人。”

法约尔沉默片刻,忽然笑了:“可你确实改变了什么。至少,今天之后,没人敢轻易用‘蔑视司法’来堵住一个作家的嘴。”

“也许吧。”莱昂纳尔掀开车帘,正要上车,忽然顿住,“但他们会换别的词。‘危害国家安全’、‘扰乱社会秩序’、‘煽动仇恨’……词汇会变,手段会更新,可压迫的本质永远不会消失。”

马车启动,缓缓驶离法院广场。人群的喧嚣渐渐远去,取而代之的是巴黎街头熟悉的市井之声:报童叫卖、马蹄踏石、咖啡馆里传出的钢琴曲。莱昂纳尔靠在车厢壁上,闭目养神。他知道,这场审判结束了,但战争才刚刚开始。

三天后,《时代报》头版刊出长篇报道:《一场荒诞剧的落幕??论司法如何沦为权力的游戏》。作者署名为“L。S。”,全文犀利剖析此次庭审全过程,尤其揭露迪蓬纳庭长如何利用边境法规漏洞强行定罪,又如何在特赦令下达前试图塑造“宽宏大量”的形象。文章结尾写道:

>“当法律不再保护思想,而只服务于权力的平衡术时,我们每个人都是潜在的被告。今日赦免一人,不等于明日不会囚禁千万。真正的正义,不在总统的一纸令书,而在法庭敢于说‘不’的勇气。”

此文迅速传遍全国,甚至被翻译成英文、德文,在伦敦与柏林的知识分子圈引发热议。军方高层震怒,要求内阁追查作者身份;司法部则保持沉默,唯有科尔德私下派人送来一瓶波尔多红酒,附字条一张:“你说得对,但我们只能走这么远。”

与此同时,莱昂纳尔并未停止写作。他在蒙马特高地租下一间小屋,窗外可见圣心大教堂尚未完工的穹顶。每天清晨五点,他便伏案执笔,撰写一部名为《流亡者手记》的新书。书中以第一人称叙述一名法国知识分子在伦敦流亡期间的思想历程,穿插对殖民战争、共和制度、民族主义与个体良知的深刻反思。

某夜,暴雨倾盆。他写至第七章,描写主人公在泰晤士河畔读雨果诗集的情景时,笔尖突然停住。他抬头望向窗外,闪电划破天际,照亮了整座城市。就在那一瞬,他想起一个月前在加莱港登船的那个夜晚??寒风刺骨,海关官员懒洋洋地翻了他的护照,嘟囔一句“又是去英国找自由的文人”,便挥手放行。

那时他还以为,离开是为了逃避审判。

如今才明白,那是为了看清真相。

第二天清晨,他收到一封匿名信。信纸粗糙,邮戳模糊,内容仅有一行字: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