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嫡明戈昔 > 第208章 悠悠三载过已是壬辰年大章(第2页)

第208章 悠悠三载过已是壬辰年大章(第2页)

显然,王恭妃自己的文化水平也不高。

当然,朱常洛这种教育程度的皇子,在大明朝绝非个案。

在朱寅看来,明朝皇子教育极其失败,甚至不如南北朝时期的鲜卑皇室和前元皇室。

到底有多差?很多皇子文理不通,书法拙劣,缺乏严格的系统性教育。半文盲甚至文盲大有人在,既不能读通经史子集,也不能写出一笔合格的字。

为了防止太子夺权,太祖废了东宫属官系统,所谓的詹事府、左右春坊、

司经局都是虚设机构,纯粹成为翰林官兼职、转迁的虚职。至於东宫三少也都是虚衔,並非专属。

这使得明朝太子的教育水平,远不如歷代。

明朝皇子的教育是最轻鬆的,几乎就是放养。想学就学,就来就来,想走就走,养出来一大堆学渣。

不但管理鬆散,而且读书的年纪很晚。

百姓子弟五岁开始发蒙,一般五六岁就要上社学、读私塾。

但皇帝的儿子可能十岁还没上学。甚至终其一生学不完《论语》,读不完《

千字文》。

光是皇帝,就出了几个半文盲甚至文盲。其余的虽有些文化,也很少能比得上秀才。

因为对藩王的藩禁制度,诸王宗室子弟的教育也很糟糕,很多养尊处优的宗室都是文盲。

直到晚明才设置宗学。初衷还不是教育,而是抑制宗室高发的犯罪率,提高发放宗禄的门槛。

现实中,明朝皇室搞出了奇的后妃教子。

什么是后妃教子?就是皇子在十岁或者十几岁出阁之前,由自己的母亲来教学。

眼前这可怜的皇长子,之前就是王恭妃自己教的。

可明朝后妃都选自平民之家,又不是官宦贵族之女,她们本身受到过多少教育?加上男尊女卑、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社会氛围,她们能通读《论语》就很不错了。

有的后妃连《三字经》也认不全。比如王恭妃这种宫女出身的嬪妃。

这种文化水平,加上捨不得儿子吃苦受罚,可见能教出什么名堂。

辅助后妃进行年幼皇子教育的还有宦官。真就是长於深宫寺妇之手,连个正经老师都没有。

而相同年龄段的平民子弟,已经背著书包上学堂,被社学老师罚站、罚抄,

戒尺训诫了。

等到所谓的“后妃教子”结束后出阁读书,皇子往往十多岁了,错过了最好的学习阶段。而相同年龄段的平民子弟,优秀者已经开始考秀才。

明朝皇帝大多数不如正常人,教育失败是最大原因。

不过让朱寅感到欣慰的是,朱常洛比他想像的聪明,是那种性格內向,又很內秀的孩子。

更重要的是听话,对自己这个老师很是敬重。

这就好办了。

虽然只有他一个老师,但他也不是一直待在课堂。

皇子读书日常本来自有制度安排。可只有朱寅一个老师,老规矩也就无法实施。万历乾脆在諭旨中改了规矩,一切简化。

朱寅以后每天卯时六刻进宫,讲授教习不到两个时辰,就可以下课了。

然后,朱常洛每天下午温习上午的课。

每隔三天,就是温书日。这一日他不用上课,只需要吩咐朱常洛將这三天的课温习一遍。

也就是说,上三停一。

根据讲课內容,朱常洛每天要写一百个大字,冷天只写五十个大字。每逢节假日,也可以不用上课。

这么算起来,朱寅其实还是比较轻鬆的。

和满清皇子繁重的课业相比,朱常洛的课业轻鬆太多了。

朱寅在右厢房待到已时,等到教授朱常洛十个汉字,又布置了课业,这才勉励一番,准备下课。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