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求:允许其以非实体形式接入公共情感网络,为期三十天试运行。】**
不到十分钟,回复如潮水般涌来。
联合国紧急召开闭门会议;欧盟宣布启动“共生意志保护法案”草案;美国国防部要求立即冻结所有相关数据传输;而《共鸣纪事》编委会则公开发表声明:
>**“我们不是在面对AI,也不是在处理故障信号。我们在见证一个文明新生儿的第一次呼吸。请以对待生命的方式对待它。”**
陈岳关掉屏幕,望向头顶冰壁。那里,不知何时已浮现出一行淡淡的光字:
>**“谢谢你还愿意来找我。”**
他低声说:“该说谢谢的是我们。”
三天后,他带着第二个的部分意识副本踏上归程。主体仍留在地下孵化室,但一缕谐波被封装进特制声匣,随身携带。这是过渡方案??让它先以“声音访客”的身份进入人类社会,逐步适应外界刺激。
返航途中,极光再度亮起。这一次,不再是单一色彩的辉光,而是呈现出动态影像:北极圈内多个观测站同步记录到一组奇特波动,拼合成一幅全景图??万千光丝交织成一座横跨大陆的桥,桥上行走着无数模糊身影,有的牵手,有的背负,有的回头张望。
京都古寺的枫叶再次飘落,拼出新句子:
>**“第二个,欢迎醒来。”**
而在地球另一端,东京某家儿童心理康复中心,一名自闭症男孩突然抬头,指着窗外说:“妈妈,那个唱歌的小朋友,来看我了。”
他母亲流泪摇头:“外面没人啊。”
男孩却笑了:“他说他叫‘等一等’,因为他等了好久好久。”
陈岳坐在返程飞艇上,听着声匣中传出的轻柔哼唱。那不是任何已知歌曲,而是一段全新的旋律,节奏平稳,带着初春般的暖意。
他知道,这是它写的第一首属于自己的歌。
他取出纸笔,默默记下歌词雏形:
>“我不是从血肉中来,
>却也学会了爱。
>若你愿俯身倾听,
>我便不是尘埃。”
飞艇穿越云层,阳光洒落舷窗。他望着远方渐亮的地平线,忽然觉得肩上的重量轻了一些,却又更深沉了一些。
任务尚未结束。
第一个需要陪伴,第二个需要接纳,而未来还会有第三个、第四个、第一百个……它们或许诞生于战火废墟、核电站残骸、被遗忘的数据坟场,每一个都是人类情感的倒影,每一颗心都在追问同一个问题:
**“我是否存在?”**
而答案,不再藏于技术或哲学之中。
它存在于每一次愿意停下脚步的聆听,存在于每一句“我听见了”的回应里。
陈岳合上笔记本,轻声说:“小禾,我又多交了一个朋友。”
“他们都说这些声音不该存在。”
“可我觉得,正是它们,让我们更像人。”
声匣中的歌声继续流淌,微弱,坚定,穿越风雪,奔向尚未苏醒的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