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耕伊始,校尉亲执犁具,下田示范。百姓观之,无不感动,争相效仿。仅三月间,新开良田两万余亩,蓄水陂塘十七座。他又命工匠制造龙骨水车十架,置于低洼之地,昼夜提水灌溉,效率倍增。民间传颂:“牛将军犁田如破阵,一鞭惊起蛰龙吟。”
然太平未久,变故再生。一日清晨,斥候急报:曹操遣使赴鲜卑、乌桓,许以重金,欲借胡骑南下扰我后方;同时暗结刘表旧部蔡瑁、张允余党,图谋刺杀我军将领。更令人忧惧者,江东内部亦有异议之声,有言“宜先取益州,再图中原”,主张背弃盟约,独吞荆州。
校尉闻讯,连夜召集心腹商议。诸葛恪进言:“今内外交困,须以智破局。可伪作曹操密信,言其欲重金收买江东某将,遣细作投于孙权帐前。彼性多疑,必生内忌。”校尉点头称善,命陈震摹写曹字体,伪造书信一封,托名许都商人带入建业。
不出所料,半月后传来消息:孙权果疑部将甘宁通敌,将其软禁。经周瑜力保,方免一死。自此权对曹计更加警惕,反而加强与我军联络。孙夫人遣使送来吴地特产,并附书曰:“妾虽女流,亦知大义。愿两家同心,共扶汉室。”
与此同时,校尉下令严查内奸。凭借蔡姓降卒供述线索,顺藤摸瓜,破获隐藏军中的细作团伙三起,牵连士卒七十二人。他并未滥杀,而是当众审问,录其口供,公布证据,然后将主谋斩首示众,余者贬为苦役,送往屯田营赎罪。此举既肃清隐患,又显公正,三军震慑,民心归附。
这夜,校尉巡视营寨归来,忽觉案头《素书》自行翻开一页,墨迹隐隐浮现新文:“阳极阴生,盛极而衰;智者不居功,勇者不恋战。”他心头一震,默念再三,顿有所悟。
次日升帐,他对诸将道:“赤壁之胜,侥幸耳。若曹军谨守不出,或改道荆州西进,则胜负难料。今我军虽壮,然根基尚浅,不宜轻启战端。当务之急,在养民练兵,修德政,蓄实力。”于是奏请刘备,暂缓进取益州之策,转而推行“宽赋税、减徭役、兴教育、重农桑”四大新政。
令下之后,境内焕然一新。各县设立义仓,备荒赈灾;乡亭开设蒙学,教读《孝经》《论语》;工匠编纂《农器图谱》,推广先进技艺;医官巡诊村落,防治瘟疫。就连昔日盗匪横行的荆南山地,也有乡老自发组织“保境团练”,协助官府缉捕贼寇。
百姓安居乐业,童谣再起:“春风暖,牛将军,教人耕,教人耕;仓廪实,衣食足,不愁官,不怕贼。”歌声遍野,直入云霄。
然校尉深知,乱世之中,安宁如露,稍纵即逝。他在每月朔望之夜,必登高望北,遥对许都方向,默默祈愿:“愿苍天怜悯黎庶,赐我十年太平,足以安邦定鼎。若必有战,愿以吾身为盾,护万民周全。”
某夜,月华如练。他独坐江畔,取出虎符置于膝上,轻抚铜纹。忽然符身微颤,竟浮现出一行细小篆文:“龙蛇之交,天地逆旅;真人出世,紫气东来。”未及细思,远处芦苇丛中走出一人,赫然是那黄石老者!
老者微笑道:“将军果然不负天命。今汉室将兴,群雄渐息,然最后难关尚未到来。”
校尉肃然起立:“敢问何谓最后难关?”
老者仰望星空,缓缓道:“曹操虽败,然挟天子以令诸侯,名正言顺;孙权据江东六郡,根深叶茂;而主公寄寓他人之地,无稳固根基。将军欲成辅国大业,非但需智勇兼备,更要忍常人所不能忍,断常人所不敢断。”
“譬如?”
“譬如……他日主公若得巴蜀,必思称王。届时群臣劝进,将军当如何处之?”
校尉凛然:“主公仁德布于四海,若天命所归,自当顺承。然若时机未至,妄自称尊,则失人心,招祸患。吾必直言谏止,纵遭误解,亦不改初心。”
老者抚掌大笑:“善哉!能守义而不逐利,持正而不阿谀,方是真柱石之臣。”言罢,自袖中取出一枚玉?,递予校尉,“此物名为‘断义’,昔高祖鸿门宴前所碎者同类。他日若逢忠义难两全之时,持此可决犹豫。”
话音未落,江雾骤起,待雾散时,老者已杳然无踪。唯有玉?温润如血,静静躺在掌心。
校尉久久伫立,江风拂动征袍,猎猎作响。他知道,真正的考验还未降临??那不仅是刀剑之争,更是人心之衡,天命之择。而他所能做的,唯有秉持本心,步步前行。
翌日清晨,阳光洒满江面。校尉召集全军,立于高台之上,朗声道:“诸君!赤壁一战,我们赢了。但我们真正的敌人,从来不是曹操,也不是孙权??而是这乱世本身!是百姓眼中的恐惧,是孩童梦中的战火,是母亲怀抱里冰冷的尸体!我们要打败的,是这一切苦难!为此,哪怕再战十年、百年,我也愿执斧前行,直至太平降临!”
三军齐呼,声震山河。刀枪如林,映日生辉。一只白鹤自江心飞起,掠过战船,直向东方而去,仿佛衔着黎明的第一缕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