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这样做,会不会有些铤而走险?
在场众人面露迟疑,心中有些担忧。
魏徵紫袍下的五指已捏得青白,他率先从人群中走出,“陛下。”
下一刻。
魏徵突然伏地,玉笏重重叩在青砖上,“此檄一出,恐非止突厥之哀,更是大唐之殇!”
李承乾指尖一顿,鎏金案几上未干的墨汁倒映出他微挑的眉梢。
魏徵拾起被王珪划破的檄文残片,指着“严守边境,勿使突厥西窜”十字冷笑:“昔年汉武使乌桓攻匈奴,遂养出辽东大患。今吐谷浑若借防突厥之名坐大陇右,来日我大唐是要再铸一座受降城,还是再赔一位和亲公主?”
他忽然撕下袍角,将残片上的“掠边民六百”狠狠拭去,“边民血泪,竟成了庙堂开战的筹码!”
此言一出,大殿皆是一寂。
群臣若有所思。
而李承乾则是面露无奈。
他知道魏徵的意思。
檄文中列举突厥“掠边民六百,焚粮仓七座”的暴行,看似是为民请命,但魏徵尖锐指出——朝廷并非真心哀悯边民,而是利用他们的苦难,为军事扩张正名。
魏徵之言,还暗示所谓“民愤”只是檄文的装饰:
檄文由岑文本所撰,风格冷硬如军报,详列劫掠日期、兵力部署,却无半句安置流民的政令,足见重心在“战”而非“民”。
李承乾没有回应,而是想着该如何推动此事。
对于突厥,他必灭之。
谁也无法动摇他的意志。
但是,魏徵也说得对,民也不能忘了要安置。
同时,对李承乾来说也是一个警醒。
久居上位,何不食肉糜以及作为皇帝,不知民苦,都是非常有害的,不可不防。
在李承乾看来,这仗他要打,民也要安置。
这仗打下来并取胜,他可以借此而扫平登基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