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村长特地杀了一只鸡,提着一篮鸡蛋送到学堂,对着太渊千恩万谢。
当然,这是后话。
回到学堂,太渊忽然心生触动。
方才在蒋村长家所见的一幕,仍在心头萦绕,不是怜悯,而是一种深沉的触动,似曾相识的沉重。
在大明那会儿,他见过因愚昧无知而导致的更惨烈的事情。
比如,用人祭来求雨。
也见过孝子为治母病而“割股疗亲”,最终母亲未愈,孝子却因失血险些丧命。
还有江南某些地区,因“五月产子不详”的传言,竟有农户将亲生骨肉溺于河中等等。
那些因愚昧而生的悲剧,与今日蒋妻妹被香灰所害的遭遇,何其相似。
“个体理性在群体性疯狂中丧失…”
“用崇高的概念包装反智和反人性的行为…”
“这非病之苦,实乃心之痼疾…”
拿出稿纸,太渊再次提笔。
他得写一本书!
不讲大道理,不扯空话,就写一本能让人睁开眼、看清楚这世界到底咋回事的书!
“这本书,不当论玄理,不空谈风月,当如明灯,照亮实相…”
“老百姓现在最需要的,是马上能救命的常识,是能过日子的道理…”
哲学?艺术?
离肚子饿的人太远了。
经济学?文学?在这连饭都吃不饱的动荡年代,对底层百姓而言太过遥远,说了也没人能听进去。
天文历法的高深理论?
也非急需。
真正要紧的,是让大伙儿明白“天为什么会下雨,不是龙王发怒;地为什么会震动,不是山神显灵”,“人生了病是因为风寒、病菌,不是冲撞了鬼神”,“哪些东西能吃,哪些东西有毒,怎么煮菜更营养,怎么伤口不发炎”
太渊越想越清楚。
他最终决定是写一本科普性质的《百科全书》,先从跟老百姓生活相关的内容开始。
“基础医学要写,教他们识别常见病症,比如风寒与疫病的区别…”
“烫伤、割伤的应急处理,像今日蒋妻妹这般吃灰伤胃的情况,如何预防、如何缓解…”
“生物学也要写,讲讲庄稼为什么会生虫,如何治理…”
“气象学也不能少,教他们看云识天气,预判暴雨、台风,提前防灾;还有最基础的算术,教他们算账、量地,免得被坑…”
老百姓大多识字不多,若是写得晦涩难懂,再好的道理也传不下去。
因此,太渊不打算做简单的内容输出,而是要将知识变得更生动些,比如编几句顺口的谚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