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连接科技与文博的“共同语法”,绝非易事。这需要超越单纯的技术方案或文化理念,构建一个双方都能理解、认可且愿意遵循的底层框架。
专项小组的工作陷入了深水区。技术团队拿出了一套极其精密的数据结构化方案,确保了信息的机器可读性与高效处理,但文博专家们看着那密密麻麻的字段定义和关系图谱,首皱眉头,认为这割裂了文物的整体性和独特的历史脉络感。
“一件商周青铜鼎,它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尺寸、成分、纹饰名称这些可量化的数据,”一位老专家痛心疾首,“更在于它背后的礼制、铸造工艺、甚至是在地下千年形成的独一无二的锈色!这些‘气韵’如何被结构化?”
而文博专家希望强调的“原真性”和“学术脉络”,在技术人员听来又过于抽象和主观,难以转化为可执行的代码指令。
讨论再次陷入僵局。刘亦菲列席会议,看着双方都有些疲惫和沮丧的脸,忽然开口:“或许……我们不需要一开始就追求一个完美涵盖一切的‘终极语法’?”
所有人都看向她。
她斟酌着语句,尽量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就像学语言一样,是不是可以先从最基础的‘词汇’和‘简单句’开始?我们先一起定义一套最核心、最基本的数据元标准,比如一件文物无论如何都必须包含的最基础信息,确保彼此能‘看懂’对方在说什么。”
“然后,”她继续道,目光扫过双方,“在这个基础上,允许不同的博物馆、不同的研究项目,根据自己的需要,去添加更丰富的‘形容词’、‘从句’和‘修辞’?技术平台提供容纳这些扩展的可能性,并确保它们能被检索、关联,但不强制统一?”
会议室安静了片刻。
技术团队负责人率先反应过来:“您的意思是……分层级的数据模型?核心层强制标准,扩展层开放自定义?”“对!”刘亦菲点头,“这样既保证了基础互通,又保留了各自的灵活性。”
文博专家们也陷入了思考。这似乎是一个可以接受的折中方案,既守住了学术表达的多样性底线,又向技术互联迈出了切实的一步。
江瑾辰一首沉默地听着,此刻眼中露出赞许的光芒。她找到了一个打破僵局的巧妙切入点——用渐进和包容的思路,代替非此即彼的对抗。
**********
会议结束后,江瑾辰和刘亦菲难得都没有立刻投入工作。跨界合作的艰难推进,让他们都感到一种精神上的疲惫,同时也更需要从日常烟火气中汲取能量。
他们决定一起去超市采购,然后回家做一顿简单的晚餐。
推着购物车穿梭在琳琅满目的货架间,讨论着晚上是吃鱼还是排骨,哪种蔬菜更新鲜,沐浴露是不是该补货了……这些琐碎到极致的日常,反而成了最好的放松。
刘亦菲拿着两瓶不同的酱油比较成分表时,江瑾辰就安静地站在旁边等着,偶尔提出一句“左边那个钠含量低点”的建议。他穿着休闲衫,收敛了商场上的锐气,看起来就像任何一个陪伴侣逛超市的普通男人。
晚餐是简单的三菜一汤。刘亦菲主厨,江瑾辰负责洗菜和摆碗筷。厨房里飘散着食物温暖的香气,锅铲碰撞发出叮当声响,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他们面对面坐在餐桌旁,吃着家常菜,聊着刚才超市里的趣事,暂时将那些复杂的“语法”、数据模型、文物“气韵”抛到了脑后。
这一刻,他们不是科技巨头也不是知名演员,只是一对分享着晚餐的寻常爱侣。生活的烟火气,是最好的减压阀,也是他们持续奔赴远方时,最重要的能量补给站。
寻找“语法”的道路漫长,但好在,他们拥有彼此,也拥有这方烟火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