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教授看似偶然的提议,像一颗充满生命力的种子,落入了早己准备好的肥沃土壤。江瑾辰的商业版图需要更具人文情怀和社会影响力的项目来提升格局,而刘亦菲的艺术追求也渴望找到与技术结合的更深远出口。这颗种子,恰逢其时。
观摩会后的第二天,江瑾辰便让徐浩东牵头,组建了一个小型专项小组,成员包括技术战略官、知识产权专家以及一位新聘请的、拥有文博背景的项目经理。他们的首要任务是与李教授引荐的文博界专家团队进行初步接洽,深入理解需求,评估合作的可能形态与潜在障碍。
第一次跨领域研讨会就在“豌豆荚”的会议室里进行。一边是穿着西装、思维敏捷的技术精英,另一边是大多穿着中式褂子或休闲装、气质儒雅的学者教授。起初,双方的语言体系、思维模式仿佛来自两个星球。
技术人员大谈“数据中台”、“算法模型”、“API接口标准”,而文博专家则更关心“文物的物理特性”、“历史语境的原真性”、“学术研究的独立性”。沟通一度有些鸡同鸭讲。
刘亦菲受邀列席了这次会议。她坐在一旁,并没有过多发言,但当讨论陷入僵局时,她会偶尔用自己的方式,尝试“翻译”和弥合。
“王老师担心的可能是,过于标准化的数据格式会抹杀掉每件文物独特的‘性格’?”她向技术团队解释一位老研究员的顾虑。又或者对专家们说:“李工他们的意思或许是,先建立一个基础的数据‘字典’,确保大家能互相‘听懂’,至于后续如何‘讲故事’,可以有很多个性化的选择?”
她的比喻未必精准,却往往能打破僵局,让双方意识到对方的关切点,从而找到继续对话的基础。江瑾辰坐在主位,看着她认真倾听、努力调和的模样,眼神中多了几分欣赏。
**********
与此同时,刘亦菲的公益项目获得了超出预期的好评。博物馆决定将数字短片系列扩展到更多馆藏珍品,并计划与教育部门合作,将其引入中小学的线上美育课堂。她的工作室接到了更多来自文化基金会、艺术机构的合作邀约,性质都更偏向于内容深度和文化价值,而非纯粹的商业曝光。
她谨慎地筛选着,更倾向于那些能让她持续深入参与、而不仅仅是挂名代言的项目。她似乎找到了一条能兼顾艺术追求与社会价值的新路径。
**********
夜晚,两人在家中的书房各自忙碌。江瑾辰看着专项小组发来的会议纪要,上面详细记录了双方的分歧与初步达成的共识。刘亦菲则在阅读一份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可行性报告。
“你们今天的会,开得不容易吧?”她抬起头,揉了揉脖子。“嗯,习惯差异很大。”江瑾辰承认,“不过,你今天的‘翻译’很有用。”刘亦菲笑了笑:“我只是站在中间,两边都能看到一点。其实他们最终的目的是一样的,都是希望那些美好的东西能被更好地看见、理解和传承,只是路径不同。”
江瑾辰若有所思:“或许,我们需要找到一个共同的‘元语言’,既能满足技术的严谨,又能包容文化的多样性。”“就像……一种新的语法?”刘亦菲尝试理解。“对,一种连接两种文明的语法。”江瑾辰点头,眼中有了新的思考方向。
他们讨论着,不再是各自领域孤立的话题,而是围绕着这个新生的、充满挑战却意义非凡的交叉点。书房的灯光下,两种不同的思维在碰撞、交融。
种子己经播下,土壤也准备就绪。虽然培育的过程注定漫长且充满未知,但第一次破土而出的嫩芽,己然带来了无限的希望。
他们既是各自的园丁,也即将成为这片新花园的共同开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