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亦菲提供的关于伦敦峰会的信息,像一颗投入战略棋盘的棋子,瞬间点亮了江瑾辰的思路。他立刻让团队重新评估那份曾被搁置的邀请函。
评估结果令人振奋。该峰会由某国际知名基金会与英国政府联合主办,旨在探讨科技在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中的作用,与会者包括多国政策制定者、诺贝尔奖得主、顶尖科学家及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企业领袖。其规格和跨界影响力,甚至远超之前的合作。
这确实是一个绝佳的“新舞台”!一个可以向世界展示“豌豆荚”技术如何服务于人类共同命运、从而超越地缘政治纷争的宝贵机会。
“必须参加!而且要拿出最有分量的东西!”江瑾辰当即拍板。
接下来的几周,“豌豆荚”内部围绕伦敦峰会开始了紧锣密鼓的准备。目标不再是简单的技术展示,而是要提出一个具有前瞻性和号召力的解决方案。
技术团队从“数据湖”项目和边缘计算优势中汲取灵感,结合对能源、交通、农业等传统高碳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深刻理解,提出了一个名为“**GaiaVision(盖亚视界)**”的倡议框架。
该框架旨在利用“豌豆荚”在高效数据处理、AI优化和物联网连接方面的技术积累,构建一个开放的平台,帮助城市和企业更精细地测量、分析和优化其碳足迹,甚至模拟不同减排策略的长期效果,从而以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向绿色低碳转型。
这不仅仅是一个产品,更是一个愿景,一个拥抱合作、致力于解决全球性问题的姿态。
江瑾辰亲自牵头,打磨演讲内容,字斟句酌,力求每一个观点都有扎实的数据和技术支撑,同时又充满人文关怀和全球视野。
就在筹备工作进入最后冲刺阶段时,一个意外的插曲发生了。
峰会主办方之一,那个国际基金会的一位副秘书长,突然私下联系了“豌豆荚”的对接人,语气委婉地表示,由于“参会名额紧张”及“需要平衡各方代表性”,之前确认的“豌豆荚”的演讲席位可能需要“重新调整”,甚至暗示“或许以观察员身份参会更为合适”。
消息传回,筹备团队一片哗然。
“又是他们!”徐浩东咬牙切齿,“Aether肯定是嗅到了风声,又开始在背后搞小动作!施压主办方,想把我们挤出去!”
这种在国际场合看似“合规”的排挤,比首接的拒绝更令人恶心和难以应对。
江瑾辰面色沉静,但眼神己然冷了下来。对方显然不想让他们有机会登上这个新的、更具影响力的舞台。
“联系主办方,表达我们强烈的参会意愿和对议题的重视,询问‘调整’的具体原因和依据。”他冷静下令,“同时,把我们的‘GaiaVision’方案摘要和白皮书,提前发给主办方理事会的主要成员和演讲嘉宾中的关键人物。”
他这是在双管齐下:一方面官方交涉,另一方面用方案本身的价值去打动能影响决策的人。
然而,一天后,主办方的回复依旧官方而模糊,坚持“名额调整”的必要性,演讲席位岌岌可危。
气氛一时变得凝重。难道辛苦筹备这么久,连登台的机会都要被剥夺?
深夜,江瑾辰独自坐在办公室,看着窗外北京的夜景,眉头紧锁。他需要破局的方法。
这时,加密手机亮起。是刘亦菲。
「请柬或许会迟到,但不会缺席。」
紧随其后的,是一个文档链接。
江瑾辰点开,是一封扫描件的电子邮件。发件人是英国某位极具声望、致力于环保事业的皇室成员办公室(该成员也是峰会名誉主席之一),收件人是基金会主席。邮件内容是对峰会日程表示关注,并特意提到“很期待听到像中国‘豌豆荚’公司这样在高效计算和可持续发展交叉领域有着创新实践的企业分享他们的见解(‘GaiaVision’被特意提及),相信会带来宝贵启发……”
邮件措辞优雅得体,却带着不容忽视的分量。
江瑾辰的心脏猛地一跳!
她竟然……联系到了这个层面?!
这封邮件,无疑是一把恰到好处的“尚方宝剑”,足以让主办方背后的那些小动作偃旗息鼓。
「怎么做到的?」他忍不住问。
「恰好,殿下是我的影迷。而且,她确实真心关注环保。」她回复得轻描淡写,仿佛只是随手帮了个小忙。
江瑾辰看着回复,心中感慨万千。她总是这样,在他最需要的时候,以他意想不到的方式,为他扫清障碍。
「谢谢。」千言万语,最终化为这两个字。
「不谢。期待伦敦的演讲。」
第二天,主办方的态度发生了一百八十度大转弯,不仅重新确认了“豌豆荚”的演讲席位,语气还变得异常热情和尊重。
通往伦敦舞台的道路,终于畅通无阻。
江瑾辰站在巨大的世界地图前,目光落在伦敦的位置上。
他知道,这又将是一场硬仗。但这一次,他握着的“请柬”,分量十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