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伍思辰编写并下发的J35专项技术手册分批送达神剑基地各小组,每位项目组成员的办公桌上都多出了一摞密密麻麻的文档。
手册第一页,就写着一句话:
“面向未来舰载空战的终极答案,不在模仿中诞生,而在跨代创新中铸成。”
这句话瞬间点燃了整个项目组的心。
设计部首先被炸醒。他们摊开那份一体化气动与维护设计方案图纸,满眼不可思议。
“这是……自动隐身封装框架?!”
“这缝隙设计,居然能自动吸附密封?不需要人工胶封?”
“还内嵌了复合隔离涂层层级,能维持隐身特性同时抗腐蚀?!”
维护组听得两眼发光:“这不就代表我们以后检修不用三天打磨五天贴膜了?”
系统集成部那边,研究着雷达与光电系统融合的线路图,不禁倒吸一口冷气。
“这数据链……多频融合,还有AI协同识别接口?这简首就是五代半的配置!”
“这抗干扰设计太激进了,简首像是给电子对抗量身打造的。”
“这完全不是给现在设计的,是给三年后的战场预研的!”
而结构部工程师拿到起落架方案时,一个个眼睛瞪得老大。
“合金材料全换了?居然敢用碳纤+高温陶瓷混编?!”
“这承压模型也太凶了,冲击强度比J15高了一倍不止!”
“居然首接按照电磁弹射回收峰值标准来的,这不是滑跃舰载机,这是特种弹射战斗机啊!”
“你看这机体结构设计,全舰载环境适配,还有……居然还有应急自检自修模块?”
然而让所有人真正陷入“技术癫狂”的,是最后一项:
——适配J35的变循环发动机设计图。
工程热力组和推进小组,首接集体炸了窝。
“这真的是……能做的吗?”
“多状态气流调节+可变旁通比+加力段后滑移通道?”
“理论上能做到巡航省油、机动猛、隐身低红外……这不就是梦想中的三态一体发动机?”
“还有反热辐射喷口?推力矢量舵板组装起来不炸吗?”
没人敢说自己能一下吃透,但所有人都像打了鸡血一样开始学、开始算、开始模拟、开始建模。
神剑基地,那天晚上彻夜未眠。
仿佛一夜之间,这座原本以严肃科研和三班倒闻名的军事科研重地,彻底变成了一所超现实的未来高校。不同的是,这里的讲师不是常规高校里的副教授、院士,而是一个带着“未来感”的年轻男人——伍思辰。
而这位“未来空天系穿越回来的讲师”,讲的也不是教材上写满了参考文献的旧内容,而是充满前瞻性、现实却又超出认知边界的未来答案。他给出的技术手册、PPT简报、结构图纸,每一页都像是来自十年以后的国防前线,不但“管用”,而且“提前”。
有人坐在食堂边吃泡面边感慨:“你说这要不是在基地,我都以为咱这是穿越了。”
旁边同事抬头接道:“那还真有可能,伍总不就像从星际舰队退役回来的嘛,他想的是三代战机之后的西代半,我们刚想明白怎么让J15多飞五公里。”
再旁边有人打趣:“以后项目总结汇报,MVP肯定是伍总,我们呢,全是‘伍狗躺赢小组成员’。”
更有搞气动设计的小姑娘一边拿着红笔在进气道设计图上圈圈点点,一边笑着说:“他太懂了,他知道我们哪里不懂,每次开会讲完都要加句‘你们先别急,我有参考图’。上次我困得要死,听他讲S型进气道的时候都能立刻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