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较于原定计划中以J15为蓝本开发的滑跃起飞型西代半舰载机,新提出的J35项目,无疑是一场跨越式的跃迁。
J15虽然被誉为“航母起飞第一机”,但实质上不过是对苏联老牌舰载平台Su-33的深度国产化。它庞大、稳定、战力尚可,但技术体系落后、起降限制严重,尤其受限于滑跃航母平台,作战半径和弹载能力都大打折扣。
而J35的定位则完全不同,它是面向未来十五年的核心制空利器,一款真正意义上的“第五代隐身舰载战斗机”。
可问题也随之而来。
气动设计上,挑战重重。
J35将采用S型进气道设计,内藏式进气通道能极大降低雷达反射截面,但也对进气均匀性和涡流控制提出了极高要求。隐身外形要求机体各部曲线过渡自然、角度协调,还要搭配低RCS吸波涂层,整体气动效率必须兼顾隐身与机动。
而鸭翼的引入,则是在保证升力与敏捷性之余,进一步干扰敌方雷达锁定,但其气动平衡极易因舰载起降冲击失控,调教极为复杂。
舰载适配更是地狱级难度。
滑跃起飞转为电磁弹射,意味着J35的前起落架不仅要能承受数百千牛的瞬时冲击,还要精准配合舰载弹射节奏,不能有一丝延迟。
加上回收时拦阻钩设计需要抗高速冲击与极端腐蚀,还得融入机尾整体气动结构,对材料与工程设计双双提出压倒性要求。
航电系统首接对标美军F35“闪电”。
J35必须集成先进有源相控阵雷达与红外光电综合探测系统,实现多模态目标锁定;其数据链不只是飞机对飞机,还要联通航母、卫星、预警机形成“海空一体”的感知矩阵,同时具备对敌电磁压制的抗干扰通信模块;对接航母AI调度时,还需实现任务数据的实时加密传输、回流校正与指挥回执确认。
发动机是核心,也是最大瓶颈。
J35如要满足舰载滑跃起飞和电磁弹射起飞与隐身巡航的多重要求,单靠现有涡扇-15远远不够。必须引入变循环发动机技术,在高空高速与低空大推两种状态中灵活切换,同时要有隐身排气设计、推力矢量喷口,用于压制对手格斗中灵活转向。而这些,都还在理论与实验验证期。
最后是最“琐碎”的隐身材料问题。
传统隐身战机使用的吸波涂层极易脱落、腐蚀、不耐高盐湿环境,不适合海军使用。J35必须采用抗腐蚀、高韧性、具备自动恢复能力的新型复合涂层,还要简化日常维护流程,使一线机械师在海上环境中快速完成维护而不破坏隐身特性。
哪怕是拥有J20全流程研制经验的神剑基地,在面对J35这个“舰载化J20Plus”的目标时,也丝毫不敢松懈。
这也是为什么他们起初保守选择了J15作为航母舰载机目标——因为那是一条稳妥、可控的路。至少不用一脚踏入深水区。
听到项目临时变更为研发“下一代隐身舰载战斗机J35”,整个神剑基地的会议室安静了足足十秒钟。
随后炸锅了。
“不是吧?我们J15还没搞定啊!”
“原本是滑跃起飞,能飞起来就算赢,现在要搞隐身、弹射,还要舰载,还是五代机?”
“这是一步登天吧……这跨度也太大了。”
“谁拍的板啊?疯了吧这是。”
有人拿着白板笔僵在空中,有人当场站起来张望项目组领导是不是在开玩笑,还有几个工程师开始低头查阅J20与F-35的技术文档,生怕自己听错。
就在所有人面面相觑时,负责引导会议的赵书宇平静地开口了:“是我向上面申请拍板的,项目将全权交由伍思辰协助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