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基因委员会的视频会议界面上,十二国代表的头像围成一圈,每个人的表情都像凝结的冰。冰如的指尖悬在麦克风按钮上,会议室的空调开得很足,她却觉得后背在冒汗——屏幕下方的倒计时显示,距离汉斯同伙销毁全部服务器数据,还有不到西小时。
“冰博士,贵方必须给出明确答复。”瑞士代表的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严厉,“根据《全球数据隐私公约》,未经授权访问中立国服务器,属于严重违规行为。即使汉斯是通缉犯,也不能践踏国际法。”
冰如的目光落在屏幕右侧的证据链上:汉斯团队的加密通讯记录截图里,藏着下一个攻击目标的代码——“灯塔计划”,那是国内正在进行的罕见病基因库项目,一旦被攻破,三十万患者的基因数据将泄露。而这些记录,只有侵入位于列支敦士登的私人服务器才能完整提取。
“我们不是要‘访问’,是申请‘紧急数据调取’。”刘畅坐在冰如身旁,将一份国际刑警组织的协查令推到摄像头前,“根据《跨国犯罪打击补充条款》,当存在重大公共安全威胁时,可启动数据紧急共享机制。”
美国代表突然冷笑:“说的比唱的好听。谁不知道你们的‘基因安全监测平台’刚出了漏洞?现在想趁机突破隐私防线,扩大数据监控范围吧?”
会议室里瞬间响起附和声。冰如看着那些晃动的头像,突然想起陈教授的实验室笔记本上写过的话:“技术的边界,从来都是的战场。”她深吸一口气,按下麦克风按钮:“我们可以接受第三方监督,只提取与汉斯相关的通讯数据,且全程录像存档,事后公开接受审计。”
这个提议让嘈杂的会议室安静下来。列支敦士登代表皱眉:“如何保证只提取目标数据?你们的技术人员完全可以借机复制整个服务器。”
“用‘镜像沙盒’技术。”冰如调出技术方案,屏幕上出现一个虚拟服务器模型,“我们会在贵国技术人员的监督下,搭建一个与原服务器完全一致的镜像环境,所有操作都在镜像里进行。提取的数据会先加密传输到中立第三方机构,由他们验证合规性后再转发给我们。”她看向计时器,“这个方案需要两小时准备,再犹豫,就来不及了。”
视频会议暂时休会时,刘畅的手机震动了一下,是灯明发来的照片:老周的“平安账”摊开在警务室的桌上,其中一页用红笔写着“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但活不能破了规矩”。刘畅把照片转给冰如,附言:“老周都懂的道理,我们不能忘。”
冰如盯着照片上的字迹,突然想起三年前参与严正明案调查时,曾为了快速获取证据,绕过审批程序破解过嫌疑人的私人邮箱。虽然最终将罪犯绳之以法,但那个举动一首让她耿耿于怀——就像在堤坝上凿了个洞,哪怕初衷是排水,也可能导致溃堤。
“我再完善一下方案。”她在“镜像沙盒”的基础上,新增了“实时熔断”机制:一旦操作超出预设范围,系统会自动冻结并报警。“必须让他们相信,我们守住的不仅是技术底线,更是信任的底线。”
一小时后,会议重启。当冰如展示修改后的方案时,列支敦士登代表的眼神明显松动了:“我们可以派三名技术专家全程在场,且服务器物理电源由我方人员控制。”
镜像环境搭建完成时,距离数据销毁倒计时还有五十八分钟。冰如的指尖在键盘上飞舞,每一次敲击都像踩在钢丝上——屏幕左侧是汉斯团队的通讯记录,右侧是实时监控画面,十二国代表的头像就在角落注视着她的操作。
“找到了!”她突然停下动作,屏幕上跳出一段加密对话:“‘灯塔’的钥匙在‘守塔人’手里,明晚八点准时开锁。”附件是张模糊的照片,背景是国内某基因库的外景。
提取数据的瞬间,系统突然弹出预警:“检测到异常数据流向!”冰如的心猛地揪紧,却见瑞士技术专家笑着按下确认键:“是我们设置的最后一道验证,恭喜你通过了考验。”
数据传输完成时,倒计时刚好归零。冰如靠在椅背上,才发现手心全是汗。会议室里响起稀疏的掌声,列支敦士登代表说:“希望这次合作,能让世界看到技术防御也可以有温度。”
三天后,根据提取的证据,警方在基因库附近抓获了代号“守塔人”的内鬼——竟是负责数据安全的副主管,他因赌博欠下巨款,被汉斯团队胁迫提供访问权限。审讯室里,他看着冰如出示的完整证据链,突然苦笑:“我以为你们会用非法手段获取数据,这样我还能找借口辩解……”
“我们不需要借口。”冰如关掉录音笔,“守住底线,不是为了给别人看,是为了对得起自己手里的技术。”
回到研究所时,冰如在机房的白板上写下:“代码即规则,规则即底线”。阳光透过窗户照在字迹上,她想起镜像服务器里那些冰冷的数据流,突然觉得,真正的防线从来不是代码筑成的,而是每个敲击键盘的人,在欲望与责任之间做出的选择。
刘畅推门进来,手里拿着国际基因委员会发来的感谢信:“他们说要把‘镜像沙盒’方案纳入全球数据安全标准。”她看着白板上的字,“老周的台账记的是人心,你的代码守的是人心,本质上是一回事。”
冰如笑了,点开汉斯同伙的落网新闻,配图里,警察正在查封一间隐蔽的服务器机房,墙角堆着几本手写的记账本,上面记着每一次攻击的时间和目标——原来再高明的黑客,也需要用最原始的方式记录罪恶。
她关掉电脑,准备去边境村寨看看老周的新台账。听说村民们学会了用手机拍照存档,但每一张照片下面,依然会附上一行手写的说明。就像代码再精密,也需要人心来校准方向,才不会偏离最初的轨道。
机房外的玉兰花正在盛开,冰如想起苏晴日记里的话:“最好的守护,是既懂技术的锋利,也懂人心的柔软。”她知道,代码与底线的博弈永远不会结束,但只要每次选择都问心无愧,这条防线就永远不会崩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