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清晨,盛京城门刚刚开启,一骑快马便飞驰而入。马上骑士背插三面小旗,表示这是八百里加急军报。
“锦州急报!明军攻势凶猛,请求速发援兵!”
这一消息让尚未从皇帝驾崩的震惊中恢复过来的盛京,又陷入新的恐慌。
多尔衮当即召集诸位王公大臣议事。崇政殿内,气氛比昨日更加凝重。
“锦州若失,山海关门户大开,我大清多年心血将付诸东流。”济尔哈朗忧心忡忡。
豪格拍案而起:“那还等什么?立即发兵救援!”
多尔衮却异常冷静:“发兵?谁来领兵?你吗?”
豪格昂首:“我自是当仁不让!”
“然后你好趁机掌控兵权?”多尔衮冷笑。
眼看两人又要吵起来,代善急忙制止:“大敌当前,二位还要内斗吗?”
便在众人争执不下之际,布木布泰再次出现在殿内。这一次,她牵着福临,身后跟着范文程和图赖。
“各位王爷,”布木布泰声音清晰,“锦州告急,当务之急是发兵救援。但国不可一日无君,当先立新君,再议军事。”
多尔衮挑眉:“娘娘此言何意?”
布木布泰将福临推到身前:“请即日奉福临登基,以安民心。而后新君下旨,派兵救援锦州,名正言顺。”
这一提议合情合理,让人难以反驳。豪格急道:“登基大典岂是儿戏?至少需准备数日!”
范文程上前一步:“特殊时期,可一切从简。先行登基礼,安定人心,日后再补办大典。”
图赖也道:“两黄旗愿誓死护卫新君。”
多尔衮与豪格对视一眼,心知布木布泰这是要趁热打铁,坐实福临的帝位。但眼下外敌当前,他们若再反对,难免落下不顾大局的口实。
济尔哈朗点头道:“老臣以为娘娘所言极是。”
代善也附和:“既然如此,不如就在今日举行登基大典。”
多尔衮心念电转,忽然笑道:“既然如此,我无异议。不过辅政的人选,还需再议。”
布木布泰知道这是多尔衮的缓兵之计,但能先让福临登基,己是重大胜利。她点头道:“辅政之事,可容后再议。”
于是,在皇太极驾崩的第二天,一场仓促却庄严的登基大典在崇政殿举行。
六岁的福临穿着赶制出来的龙袍,坐在对他来说过于宽大的龙椅上,接受百官朝拜。龙椅的阴影将他小小的身子几乎完全吞没。
布木布泰站在帘后,望着儿子的背影,眼中既有欣慰,更有深深的忧虑。
登基大典结束后,新即位的顺治皇帝发布第一道圣旨:封多尔衮为摄政王,豪格为辅政王,共同率兵救援锦州。
这一安排出乎所有人意料。多尔衮没想到布木布泰会主动封他为摄政王,豪格也没想到自己还能与多尔衮平起平坐。
只有布木布泰和范文程明白,这是唯一能暂时平衡双方势力的办法。
当夜,多尔衮与豪格分别率兵离开盛京,奔赴锦州前线。盛京城暂时恢复了平静。
但布木布泰知道,这平静只是表面。多尔衮与豪格的矛盾并未解决,而福临的皇位,依然风雨飘摇。
她走进福临的寝宫,看见儿子正对着一本书发呆。
“皇上在看什么?”布木布泰轻声问道。
福临抬头,小脸上满是困惑:“额娘,为什么十西叔和大哥看起来都不高兴?他们不喜欢福临当皇帝吗?”
布木布泰心中一酸,将儿子搂入怀中:“他们不是不喜欢福临,只是。。。都太想坐在这个位置上了。”
“那福临让给他们好了,”福临天真地说,“福临不想当皇帝,福临想和额娘在一起。”
布木布泰抱紧儿子,眼中闪过一丝坚定:“不,福临,这个位置是你的,只能是你。额娘不会让给任何人。”
窗外,一轮新月挂在天空,清冷的光辉洒在紫禁城的琉璃瓦上。
大清的新时代开始了,但这条通往权力的道路上,注定布满荆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