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远站在试讲教室门口,深吸一口气,调整了一下领带——这是他特意为比赛买的,但系得歪歪扭扭,活像一根上吊绳。他手里不仅拿着教案,还拎着一盒彩色积木和一个小沙盒,这造型与其说是老师,不如说是走错片场的幼儿园阿姨。
“加油,老林,”他对自己说,“就算输,也要输得轰轰烈烈。”
推门而入的瞬间,十几道目光齐刷刷射过来。五位评委坐在后排,表情严肃得像是在参加葬礼。二十名借班学生坐在前排,眼神里写满好奇和几分“又要配合表演”的无奈。
林远把积木和沙盒放在讲台上,发出哗啦一声响。评委们的眉头不约而同地皱了一下。
“各位同学,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林远开口,声音比预想的要稳,“今天我们要上一节特别的语文课——穿越时空的工程项目论证会。”
底下响起一阵轻微的骚动。一个评委低头看了看课题确认单,仿佛在怀疑自己是不是看错了。
林远不慌不忙地打开投影仪,播放了一段城市内涝的视频:暴雨如注,街道成河,车辆泡水,行人蹚水而行。
“这是去年夏天我市暴雨后的景象,”林远说,“现代城市拥有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仍然面临水患威胁。那么两千年前的古人,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呢?”
学生们被视频吸引,开始交头接耳。评委们也抬起头,露出感兴趣的表情。
“今天,我们就化身古代工程验收组,通过《沟洫志》这份‘古代工程白皮书’,来评估一下汉代的水利工程设计方案。”
林远的话音刚落,一个男生忍不住问:“老师,我们要当工程师吗?”“比工程师更厉害,”林远神秘地笑笑,“我们要当工程评审专家。”
他快速将学生分成三组:翻译组负责破解古文密码,测量组负责数据可视化,评估组负责古今对比。
“首先,请翻译组的同学破解第一段密码。”林远指着投影上的原文,“找出这项工程的设计理念。”
学生们愣了一下,随即反应过来这是在说文言文翻译,顿时来了兴趣。很快,第一个举手的学生站起来:“‘禹疏九河’,是说大禹疏通九条河流!”
“很好!”林远立即奖励该组10积分,在黑板上的积分榜画了一笔,“但为什么要疏而不是堵?测量组的同学能用数据说话吗?”
测量组的同学忙活起来,在白板上画出示意图,标注出河流走向和疏通后的效益。
“评估组的同学,这个设计理念在现代还有应用吗?”
一个戴眼镜的女生站起来:“有!就像现在的河道清淤工程,原理是一样的!”
评委席上传来轻微的赞叹声。林远注意到有位老教授点了点头。
课程进入核心环节:数据分析。这是最枯燥的部分,但林远用了一个巧妙的比喻。
“这些工程数据就像游戏里的装备属性,”他指着原文中的数字,“我们需要解读它们的含义。测量组的同学,请把这些数据可视化。”
学生们开始用积木在沙盒中搭建水利工程模型,用不同颜色代表不同功能。一时间,教室里仿佛变成了建筑工地。
“老师,这个‘三里一堰’是什么意思?”一个学生问。“问得好!”林远拿起一个积木,“就像每隔三步放一个障碍物,你说这是为什么?”
“减缓水流速度!”“防止冲刷!”“蓄水灌溉!”
学生们争相回答,气氛热烈。评委们也开始交头接耳,不再是之前的严肃表情。
最精彩的部分是角色扮演环节。林远让学生分别扮演农民、地方官、工程师和朝廷特使,就工程利弊进行辩论。
“我是农民,我担心劳役太重耽误农时!”“我是地方官,工程成功是我的政绩,但失败我要掉脑袋!”“我是工程师,我知道这个设计理论上可行,但实际施工有风险!”“我是朝廷特使,要评估这项工程的整体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