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三尺讲台上再创佳绩 > 第139章 化腐朽为神奇备课室的头脑风暴(第1页)

第139章 化腐朽为神奇备课室的头脑风暴(第1页)

备课室里的气氛凝重得像是高考考场,只听见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和偶尔的叹息声。林远环顾西周,看到其他老师都在埋头苦写,有的眉头紧锁,有的喃喃自语,有的己经写满了好几页教案。

“好吧,看起来大家都进入了战斗状态。”林远小声嘀咕,打开了组委会提供的备课资料包。

《沟洫志》节选的原文映入眼帘,密密麻麻的文言文和枯燥的水利术语让他瞬间理解为什么这是个“下下签”。光是第一句“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就足以让大多数学生望而生畏。

“这要怎么讲啊?”旁边一位老师忍不住抱怨,“难道真要逐字逐句翻译?学生不打瞌睡才怪!”

林远没有加入抱怨大军。他深吸一口气,开始快速阅读原文,大脑飞速运转。

《沟洫志》。。。水利工程。。。枯燥的数据。。。古代科技。。。有了!可以类比现代的城市排水系统、南水北调工程!用灾难片(如城市内涝)导入!

这个念头一闪现,林远立刻在纸上画了个大大的箭头,写下“现代对比”。但他马上又摇了摇头——这样虽然比单纯讲古文有趣,但还是太常规了。

或者。。。把它当成一个“古代超级工程解密”?设定情境:我们是考古学家工程师,通过文本还原技术细节,评价古人智慧?

这个想法让林远眼睛一亮。他想起吴明最喜欢的解密游戏,还有李浩痴迷的篮球战术分析——本质上都是通过有限信息还原整体图景。

“没错!就是这样!”林远兴奋地一拍大腿,引来旁边几位老师的侧目。

他顾不上这些,开始疯狂在纸上写画:

课题:《沟洫志》背后的古代工程智慧导入:城市内涝新闻图片vs古代水灾记载主线:化身古代工程验收组,评估水利工程设计方案分组任务:1。翻译组(破解古文密码)2。测量组(数据可视化)3。评估组(古今对比)高潮:如果你是太守,如何说服百姓参与工程?(沟通与领导力培养)结尾:古代水利工程的现代启示(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

写着写着,林远又陷入沉思:这样的设计虽然有趣,但会不会偏离语文课的本质?评委能接受这么大胆的创新吗?

他的目光无意中扫过窗外,看到几个工作人员正在布置展台,突然灵光一现:

为什么一定要拘泥于传统语文课的框架?大赛要求的是展示教学基本功,又没规定必须用传统方式!

这个想法如同打开了潘多拉魔盒,各种创意喷涌而出:

可以把课堂变成“古代工程项目论证会”,让学生角色扮演不同stakeholders(利益相关者)——农民:需要灌溉但又怕劳役太重地方官:要政绩但又担心工程失败工程师:技术可行性与资源限制朝廷特使:评估整体效益与风险

“太棒了!”林远忍不住低呼一声,立刻引来更多关注的目光。一个坐在前排的老师好奇地探头想看他在写什么,林远下意识用手遮住了笔记——倒不是怕被抄袭,而是担心这个大胆的想法会吓到保守的同行。

他继续完善设计,加入更多互动环节:

1。用实物道具:准备沙盘模型,让学生实地演示水利工程原理

2。数据可视化:将枯燥的工程数据转化为图表和示意图

3。联系现实:对比古代水利工程和现代“海绵城市”建设理念

4。跨学科融合:融入地理、数学、工程学知识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林远的教案逐渐成型。他时而蹙眉沉思,时而快速书写,完全沉浸在创作的世界里。

“还剩一小时。”工作人员提醒道。

林远抬头看了看时钟,速度更快了。他现在需要细化每个环节的时间分配和具体操作步骤。

导入:5分钟(城市内涝视频+提问)古文解读:15分钟(分组破解关键段落)数据分析:10分钟(测量组汇报工程数据)综合讨论:15分钟(角色扮演辩论)总结提升:5分钟(古今联系与启示)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