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若妍和王民说完了滑雪小镇,自己也没太上心,毕竟她不懂雪场设计,手头还有那么多项目都可以花钱。
没想到一周后,王民特意来了京市林若妍的公司拜访。
王民还带来了一位名叫李力的人,说他已经在冀省的崇l县选好了山,打算开一个大雪场。
以京市为圆心,300公里的范围内,崇l县的确是最适合做雪场的地方。
这里有12座两千米以上海拔的山峰,蒙省那边高原的冷风和海洋吹来的暖湿气流在这里碰撞,每年十月开始就很容易降下大雪,山顶常年积雪不散。
多山、寒冷是交通不便、经济匮乏的原因。当地仅有的粮食作物是莜面,亩产经济效益200元左右,很多家庭靠着五六亩薄田过活,生活十分贫困。
王民说他和李力去崇l县城看了,都21世纪了,这个县城内居然就只有一条大街,一到晚上黑灯瞎火的连红绿灯都没有。沿街倾倒的垃圾和废水,组成了民房和街道中间的一个个隔离墩,保护了家饲的生猪在街上散步,都不忌惮途经的车辆。
李力说:“山是真的好,我请国外专业的雪场设计师来看过,他们很高兴,觉得这些山能做非常丰富的雪道,从初级到高级都可以满足,或许这里将成为国内最大的雪场。
可惜县城内只有一家招待所,就算雪场要慢慢建设,配套设施也必须一开始就要有。现在那个招待所是真的不行。”
李力就是当初和王民谈论开雪场的大佬,人家正经生意是食品行业的,偏偏爱上了滑雪,就打算投资自己做。不过一算成本,造雪场的钱都不够,更别说造酒店和其他配套了。
另外当地的道路交通也不太行,想吸引京市的人过去滑雪消费,交通也是一个问题。
王民那天听林若妍提了滑雪小镇这件事,一直很上心打听,找到了李力说了说什么滑雪小镇的概念,顿时就吸引了李力。
他想要拿到那些山头,光是一个滑雪场的概念实在无法打动县里,更别说能找地级市那边的门路撑腰了。
县里的人觉得还不如造工厂,守着山弄点农产品开发,这好歹几个月能完工,立刻就可以解决村镇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滑雪那种高端的玩意,他们见都没见过。
李力就觉得好气又好笑,这帮人不知道自己守着的是金山啊,只顾眼前短期效益,不看看雪场建成之后能带来的几十年的长远收益。
如果再迭加什么滑雪小镇的概念,提到了产业,说不定省里都能将道路规划也加上呢。要想富先修路,克服困难发展贫困地区的经济,无论盖工厂还是雪场,把路修好了都是正事。无非是,你的项目是否足够耀眼,能让路先紧着你这边修。
现实世界,滑雪小镇及配套产业的概念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情了,那时候全国都有好几个类似的项目已经开业。崇l县的这些雪场还和冬奥都联系在一起了,相当知名。林若妍随便描述两句,就给这两人把未来的格局打开了。
这两位越听越是高兴,诚心邀请林若妍能加盟这个项目,林若妍没有立刻答应,她要让成本和财务盘账,未来每月一个亿别因为多了新项目花超太多了。她可是想在书中世界活的更久一些的。
自上而下的
几人聊的投机,约好了由王民走上层路线,去崇l县上级那个地级市里找关系,先了解一下未来公路和下面几个县的大规划问题,然后再由地级市的领导引荐到县里,这样做什么工作自上而下就都会受到重视。
林若妍说话很懂得技巧,在李力面前表现得都是事事听从王民这个“带头大哥”的,由他安排由他决策,她给一些建议执行他的计划就好。这极大满足了王民的自尊,越发觉得找林若妍这样知情识趣又的确有才干的人一起做事,是明智的选择。
林若妍在现实世界中并不是一开始就能忍住这种意气之争的,她年轻气盛的时候也觉得自己才华和能力明明很强,比得上同岗位的男同事,甚至眼光高于领导,说话傲气,不给旁人作脸留面子,事后被人暗算吃闷亏次数多了,她也就明白了。
什么天之骄女,在亲朋好友面前被捧着,她就以为自己是个人物了,实际放到社会上,男人的自信和自尊都容不得打击和侵犯。大多数情况大多数行业,男人会更受重视更容易被提拔,更容易肩负重任,女人只能接受逐渐沦为辅助队友的定位。
不过适应了这样的大环境和规则,女人同样也有办法借力做出自己的成绩。尤其林若妍现在已经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她有自己的企业,有自己的团队,她参与的项目不再是自己单干,她也就没必要和冲锋在前的人争什么名了。
她学会了将事情的利益想透彻,自己要的东西掌控住了,能让渡给别人的利益就放手。王民显然是更希望名利双收的,他在冀省有排面正当红,那么她就给他抬轿子,让他顶着压力冲在最前面。
去找领导运作都是很费时间精力的事情,在别人面前侃侃而谈,到了管理部门想办事能屈能伸看眼色才是常态。
这些事林若妍不想浪费自己的人力去做,那就要哄着王民心甘情愿去投入,让他觉得事情由他主导,她退在后面闷声发大财就好。
王民也是懂行的,不会因为她是女人,在别人面前谦让了示弱了就看不起她,反而格外重视她的意见,一点点实现了她要的那些,这就是双赢。
还有一件事,林若妍一直没提,许多靠着有关部门的关系发展起来的开发商,未来都会面临上层换届的情况。调任离开,高升的还好,万一有其他问题的,那很可能就被牵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