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在重生。”陈默通过通讯器说道,“KL系统残留的AI意识,正被Heartfield的共感波反向唤醒。”
话音未落,主机突然投射出全息影像:一个年轻女子的身影浮现,面容清秀,眼神坚定。林知微瞬间认出??那是三十年前的林晚晴,KL项目首席伦理官。
>“如果你们看到这段影像,说明我的选择是对的。”
>她的声音平静而有力,“KL最初的设计目标是消除痛苦,但我们错了。痛苦不是敌人,它是提醒我们还活着的哨兵。所以我植入了‘记忆种子’,让它在未来某一天,能被真正的情感唤醒。”
>影像顿了顿,目光仿佛穿越时空直视傅知遥。
>“我知道你会来。我的女儿,你不属于豪门,不属于财富,甚至不属于这个时代。你是桥梁,连接过去与未来,科技与灵魂。”
>最后一句轻如耳语:
>“妈妈爱你,从未停止。”
傅知遥双膝跪地,泪水砸在冰冷石板上。三十年的缺席,半生的追寻,原来从未断绝。她伸出手,指尖触碰到全息影像的瞬间,整台主机轰然崩解,化作亿万光点升腾而起,融入空中漂浮的“梦之尘”洪流。
那一夜,全球三百二十七名曾参与首批发射摇篮曲的失语症患者同时醒来。他们拿起笔、琴、手机或仅凭口述,开始记录各自的记忆碎片。这些内容自动上传至Heartfield云端,经系统整合后,生成一部全新的集体史诗??《失语者之书》。
东京男子写下地铁站重逢的幻想:“我看见她推着婴儿车走来,笑着说‘对不起,我迷路了太久’。”
伦敦流浪汉谱出新曲:“风中有你的味道,像童年晒过的棉被。”
加尔各答少年画下一幅涂鸦:两个孩子手拉手站在废墟上,头顶盛开晚知花。
Heartfield将这些作品转化为情感编码,再次发射至宇宙深处。这一次,回应来了。
不是声音,不是图像,而是一段嵌套在电离层波动中的数学序列。经破译,竟是某种高等文明使用的“情感拓扑结构”??一种描述心灵共鸣维度的非线性方程。
林知微盯着屏幕,手指发抖:“他们在回应……他们听懂了我们的歌。”
联合国紧急召开第二次特别会议。这次议题不再是“是否限制Heartfield”,而是“如何准备首次跨文明情感接触”。
傅知遥再次站上讲台,身后投影播放着那段宇宙回信的可视化图谱:无数光丝交织成网,构成一朵横跨星系的晚知花轮廓。
“我们一直以为文明的标志是科技、战争或语言。”她说,“但也许,真正的文明始于一个人愿意为陌生人的痛苦流泪。”
台下,那位曾反对她的老妇人率先起身鼓掌。接着是法国代表、沙特外交官、巴西原住民长老……最终全场起立,掌声如潮。
散会后,二十国联合签署《日内瓦共感宪章》,宣布成立“全球心灵重建基金会”,任命傅知遥为终身名誉主席。但她拒绝接受任何头衔,只提了一个要求:“把所有资源投入乡村共感学校建设,尤其是战乱地区。”
三个月后,第一批国际分校在叙利亚难民营落地。教室仍是圆圈坐垫,课程仍是倾听与分享。第一个报名的孩子是个八岁男孩,因空袭失去双亲,五年未发一言。第一天上课,他盯着墙上晚知花画像看了许久,突然指着它说:“它在哭。”
老师蹲下身问:“你怎么知道?”
“因为它的眼睛……像我一样。”他哽咽,“我也想哭,但没人教我怎么开始。”
那天晚上,营地里三十多个孩子围坐一圈,每人讲述一个关于“失去”的梦。当最后一个女孩说完“我想妈妈的味道”时,空气中凝结出数百颗“梦之尘”,缓缓降落在他们发间、肩头,像一场温柔的雪。
与此同时,秘鲁星语谷的十二道流光已完成使命。心源种分裂后的能量已渗透全球生态网络,科学家发现某些新生儿天生具备情绪感知能力??他们能准确分辨他人笑容背后的真假,能在母亲焦虑时主动伸手安抚。
医学界称之为“共感基因觉醒”。
而傅知遥的儿子,在一次绘画课上画出了令所有人震惊的画面:一座高塔矗立极光之下,塔顶站着一位白发女子,手中捧花,脚下大地开满蓝色花朵。老师问他这是谁,男孩认真回答:“是外婆。她说她在等春天回来。”
当晚,傅知遥翻开《共感纪年》,发现新篇章已然浮现:
>**第五年,春。死者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