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把最后一道权限交给你??
>是否重启阿兰迦文明,由你决定。”
下方附有一个选项框,只有两个按钮:
【封存】|【唤醒】
她的手指悬停片刻,最终按下后者。
整座设施轰然震动。冰层之下,更深的地脉中传来古老机械启动的声响。那些曾被认为永久休眠的装置逐一亮起,如同星辰复苏。南极洲的磁场开始轻微偏移,卫星监测数据显示,一种未知频率的波动正以同心圆形式向全球扩散。
这不是控制。
这是邀请。
一个月后,联合国召开特别会议,议题名为《情感文明的边界与共识》。来自一百九十三个国家的代表齐聚日内瓦,首次采用“共情投票机制”??每位代表佩戴简易心匣终端,表决时不靠举手或按键,而是通过情绪一致性达成决议。当超过百分之七十参与者产生共鸣性认同时,提案即视为通过。
首个通过的议案是《全球情感教育普及计划》,要求各国在五年内建立基础共感能力培养课程,重点对象为三至十二岁儿童。第二项议案则宣布成立“心灵遗产保护组织”,旨在挖掘并修复世界各地失落的情感传承仪式??非洲的鼓语祭典、蒙古的长调哀歌、日本的茶道静默、因纽特人的雪夜传说……
傅知遥作为特邀观察员出席,全程未发一言。但她离开会场时,许多代表主动起身致意。一位南非老妇人握着她的手说:“你知道吗?昨晚我梦见了我的祖母。她终于能告诉我,她有多爱我了。”
回到云渡村那天,晚知花开得正好。七株幼苗整齐排列在院中,是她父亲带着孙子亲手种下的。孩子跑过来扑进她怀里,仰头问:“妈妈,为什么花要等那么久才开呀?”
她蹲下身,轻轻擦去他鼻尖上的泥土:“因为它想看看,这个世界值不值得它绽放。”
夜里,她再次打开日记本,写下新的一页:
>“今天,我收到了一封来自南极的匿名信。
>没有署名,只有一页纸,上面画着一扇门,门缝透出光。
>背面写着:
>‘我们一直在等你回来。’
>
>我不知道这是谁写的,
>也不知道‘我们’是谁。
>但我知道,总有些门,
>不是为了隔绝,而是为了重逢。
>
>昨晚做了个梦,梦见小时候的心匣突然响了。
>我接起来,听见一个声音说:
>‘你好,我是三十年后的你。
>我想告诉你,别怕长大,别怕受伤,
>因为终有一天,你会遇见一群愿意陪你哭的人。’
>
>原来最勇敢的事,从来不是改变世界,
>而是允许自己被世界改变。”
合上本子时,窗外雷声轻滚。一场春雨悄然而至,滋润着山野万物。远处梨树摇曳,花瓣落入泥泞,又被新生的绿芽顶起。
而在地球另一端,撒哈拉的小女孩又一次贴紧心匣,轻声说:“妈妈,我现在不怕黑了,因为我知道,总有人能听见我。”
几乎在同一秒,冰层深处的源点光团微微闪烁,回应了一句无人听清的话。
或许,那只是风穿过石门的回音。
又或许,是千万年后,另一个孩子即将醒来时的第一声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