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开局救朱雄英免费阅读 > 第344章 朱高炽 奉天靖难这次我来(第2页)

第344章 朱高炽 奉天靖难这次我来(第2页)

沉默片刻,那光影伸出手,虚抚她的脸颊。虽无触感,但她分明感到一股暖流涌入心间,驱散多年寒意。

“那就记住我。”他说,“不是记住我的名字,而是记住我做过的事??记住那些不该被抹去的人,继续点亮该亮的灯。只要你还在做这件事,我就活着。”

光影开始消散。

慧贞急忙喊道:“阿宁!最后一件事??太子后来如何?《承忆令》可还施行?”

光影顿了顿,嘴角浮现一丝笑意:“高炽继位不久便崩,然遗诏中特留八字:‘灯不可灭,忆不可废。’仁宗、宣宗皆遵其志,扩修闻心亭百座,赐《无名册》抄本三十部藏于国子监。今已有三千二百六十七名执灯士登记在册,遍及南北。江南某村,一老妪临终前唤子孙齐诵《万民录》全文;西北戍边将士每逢月圆,必设土坛供灯祭无名同袍。就连宫中太监也悄然组建‘暗烛会’,专收被销毁的旧档残页,拼凑真相……”

声音越来越轻,直至几不可闻。

“还有……”那光影几乎透明,“昨夜,北方传来消息??陈十三的后人找到了。”

慧贞猛地睁大眼睛:“真的?”

“一名铁匠之子,在整理祖传铁箱时发现一枚铜符,上有‘井底忠骨’四字,并附半幅地图。他循迹至一处荒庙枯井,掘出一具骸骨,身旁有半块玉佩,纹样正是建文帝内宫专属。现已交由执灯士联盟查验,若属实,将是靖难以来首次确认皇室遗脉存续。”

光影彻底散去前,留下最后一句话:

“你看,连时间都无法杀死的记忆,终究会自己走回来。”

风起,玉匣闭合,丝帛隐没。

慧贞跪坐在地,久久不动。直到晨光洒满庭院,她才缓缓起身,取出笔墨,在新裁的宣纸上写下一行字:

>“即日起,重启忆阁。凡愿投身《无名册》续编者,不论男女老幼,皆可前来习训授业。此非官办,不依朝廷,唯凭一心之诚。灯由心燃,不在权柄。”

她将纸张贴于院门之外,又点燃一盏纸灯,写下“忆”字,放飞空中。

与此同时,全国各地,异象频现。

在江西庐陵,一位老秀才梦见自己站在滔天火海之中,四周尽是焚烧的书籍。忽有一童子手持灯笼而来,照亮一条小径,口中吟诵:“姓名虽灭,记忆犹存。”醒来后,他翻出祖传家谱,发现曾祖父竟是建文朝被诛十族的方孝孺门生,一生隐姓埋名教书育人。当即便决定将这段历史公之于众,并主动申请成为执灯士。

在四川夔州,一名渔夫在江心捞起一块石碑残片,上刻“某女子,年十九,靖难时易男装代兄赴死,事成无人知”十六字。他不识字,却觉心中悲恸莫名,遂携碑至镇上请人解读。全镇震动,自发集资为其立小型闻心亭,并命名为“代兄亭”。

在云南大理,一群白族少女在山中采药时误入古洞,见壁上刻满密文,竟是用多种方言记录的冤案名录。她们请来长老破译,发现竟是明初征南战役中被屠杀的少数民族勇士名单。于是联合周边村寨,举办“百族共祭夜”,点燃万盏彩灯,唱起千年古调,声震山谷。

而在北京紫禁城深处,现任皇帝正独自立于乾清宫后殿。

这里原本是禁地,如今却被改建为一座秘密档案馆,名为“藏忆阁”。墙上挂着一幅巨图,标注全国所有闻心亭、忆堂、执灯士据点位置,红线交错,宛如星网。桌上堆满各地呈报的《无名册》增补条目,每日新增不下百条。

一名老太监轻步走入,低声禀报:“陛下,昨夜又有七省上报新发现的无名墓群,共计三千一百二十六座。其中山西一处窑洞内,发现集体饿殍遗骨,尸骨旁留有炭笔字迹:‘我们不想死,但我们先走了。’现已启动追录程序。”

皇帝默默点头,走到窗前,望着远处西山方向。

那里,新建的皇家闻心园灯火通明,数百名官员、学者、平民代表正在彻夜讨论如何将《无名册》纳入科举考试加试内容。有人主张设立“忆德科”,专门考察考生对民间历史、家族记忆的理解与尊重程度。

“父皇当年说,治国靠法,安邦靠兵。”皇帝轻声道,“可如今我才明白,真正让江山不倾的,是人心中的那盏灯。”

老太监垂首:“阿宁先生若在,定会欣慰。”

“他不在。”皇帝摇头,“但他也没走。你看??”

他指向天空。

那一夜,京城罕见地出现了极光。绿色光幕横贯天际,形状竟似一排排纸灯连缀而成,缓缓流动,如同银河倒灌人间。更有细心者发现,光流之中隐隐浮现七个大字,与当年流星书写如出一辙: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