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的困难与解决:
1。核心元件的缺失:热收缩包装机的核心,是加热系统和温控系统。
加热管需要能快速升温且寿命长,温控器则需要精准地控制温度曲线。
而这些,在当时的国产元件里,很难找到性能稳定且价格便宜的替代品。
解决:刘福生在赛格电子市场里,像个寻宝的矿工,一家家地问,一个个地看。
他发现了很多从香港走私过来的“拆机件”——从报废的进口电器上拆下来的电子元件。
这些元件虽然是二手的,但性能却比全新的国产货还要好,价格也便宜得惊人。
他花了两天时间,从一个专门卖工业拆机件的柜台里,淘到了一批日本产的远红外石英加热管和一批欧姆龙的温控继电器。
老板看他识货,还神秘兮兮地向他推荐了一种“好东西”——从废弃微波炉上拆下来的风扇电机,马力足,噪音小,比市面上的小风扇强了不止一个档次。
刘福生如获至宝,将这些“洋垃圾”一股脑地买了回去。
2。非标零件的加工难题:除了标准件,机器还需要大量的机架、外壳、传动轴等非标件。
他自己的小车床只能加工一些小零件,大的钣金件和焊接件,必须外发加工。
他找了几家小作坊,但对方要么嫌他的订单量太小(每样只要一件),要么就是做出来的东西歪歪扭扭,公差大得离谱。
解决:碰壁多次后,一个作坊的老师傅看他执着,给他指了条明路:“后生仔,想做靓嘢,要去城中村找那些香港师傅。”
原来,当时有很多香港工厂倒闭,一些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失业后,就在深圳的城中村里,自己开了些小作坊,专门接一些高精度的零活。
他们的手艺,远非本地的“野路子”可比。
刘福生按着地址,在七拐八拐的巷子里,找到了一个正在抽着烟、打着赤膊的香港老师傅。
他拿出自己画的图纸,老师傅只看了一眼,就吐了个烟圈,用蹩脚的普通话说:“你这图,画得有水平。不过,你这个设计,用料太足,成本高了。这里,还有这里,可以改用薄一点的铁板,加几条加强筋,效果一样,省一半的料钱。”
刘福生瞬间肃然起敬。
他虚心地向老师傅请教,两人从机械结构聊到材料力学,从焊接工艺聊到防锈处理,竟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最终,刘福生不仅以一个公道的价格,让老师傅帮他加工了全部的非标件,还从他那里学到了许多在实践中才能领悟的、关于成本控制的“山寨的艺术”。
……
黎明前的黑暗与第一声轰鸣(第六个月)
地点:石岩镇,启航机械的铁皮厂房。
所有的零件都已备齐,接下来的一个月,是最后的总装和调试。这是最考验综合能力的阶段,也是最容易崩溃的阶段。
遇到的困难与解决:
1。装配的“蝴蝶效应”:理论和现实总是有差距的。
一个零件零点几毫米的误差,在装配起来后,就会被无限放大。
刘福生发现,他自己加工的传动轴,和老师傅焊接的机架,总是有那么一丝对不上,导致链条在运转时,会发出异响,甚至跳齿。
电路方面更是噩梦,他买的拆机件虽然性能好,但型号杂乱,接线方式各不相同,稍有不慎,就会短路烧毁。
解决:这是一个没有捷径的过程,只能靠水磨工夫。
刘福生拿出了他在红星厂修理那些“洋古董”时的全部耐心和毅力。
他一遍遍地拆装、调试、修正。
链条跳齿,他就用锉刀一点点地修正链轮的齿形;机架有偏差,他就用大锤和千斤顶,硬是把它校正过来;电路不通,他就拿着万用表,一根线一根线地排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