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FiudienzurPh?nomenologie:1930—1939,DenHaag,MartinusNijhoff,1966,S。146。
[14]参见Sokolowski,R。:TheFormationofHusserl'sceptofstitution,TheHague,MartinusNijhoff,1970,pp。142-143。
[15]Sokolowski,R。:TheFormationofHusserl'sceptofstitution,TheHague,MartinusNijhoff,1970,p。163。
[16]在与《观念I》处于同一时期的《逻辑研究》第二版中,胡塞尔对他在第一版中关于纯粹自我的观点做了修正:“如果对这种超越的排斥以及向纯粹—现象学被给予之物的还原不保留作为剩余的纯粹自我,那么也就不可能存在真正的(相应性的)‘我在’的明见性。但如果这种明见性确实作为相即的明见性而存在着——谁又能否认这一点呢,那么我们怎么能够避开对纯粹自我的设定呢?它恰恰是那个在‘我思’的明见性的进行中被把握到的自我,而这种纯粹的进行明确地将这个自我从现象学上‘纯粹地’和‘必然地’理解为一个属于‘我思’类型的‘纯粹’体验的主体。”(XIX1,A336B1358)
[17]在《逻辑研究》第二版中,胡塞尔更是明确强调:“尽管纯粹自我的问题不仅在其他领域中非常重要,而且作为纯粹现象学的问题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们也仍然可以在对整个自我问题不做表态的情况下系统深入地研究现象学极为全面的问题领域,这些领域普遍地涉及意向体验的实项内涵以及它们与意向客体的本质关系。”(XIX1,A344B1363)
[18]Kern,I。:HusserluersugüberHusserlsVerh?ltniszuKantuianisum,DenHaag,MartinusNijhoff,1964,S。287。
[19]〔德〕胡塞尔:《纯粹现象学通论——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第一卷)》,李幼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第478页。利科说,胡塞尔在《观念I》中清楚断言“它本身是在一特定意义上被构造的”,而实际上,胡塞尔清楚断言的是“纯粹自我不是被构造的”。我们在利科所注页码中找不到这种“清楚断言”,但从整个语境来看,利科可能是指胡塞尔将纯粹自我看成一种特定意义上的超越的存在。
[20]参见〔德〕胡塞尔:《纯粹现象学通论——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第一卷)》,李幼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第535页。按:译文依英译本略做改动。参见Ricoeur,P。:AKeytoHusserl'sIdeasI,ed。byVarans。byHarris,B。,andSpurlock,J。B。,MarquetteUyPress,1996。
[21]参见Ber,R。,Kern,I。,MarbaIntrodutoHusserliarans。byEmbree,L。,EvanstoeryPress,1998,pp。199-200。
[22]Ber,R。,Kern,I。,MarbaIntrodutoHusserliarans。byEmbree,L。,EvanstoeryPress,1998,p。200。
[23]参见Almeida,G。A。de。:SinnundInhaltiisenologieE。Husserls,DenHaag,MartinusNijhoff,1972,S。10。
[24]Almeida,G。A。de。:SinnundInhaltiisenologieE。Husserls,DenHaag,MartinusNijhoff,1972,S。10。
[25]在《观念II》第25节“行为的极性:自我与客体”和附件XII第3节“自我的发展——自我行为和自我触发”中,我们可以看到有关射入中心和触发概念的明确论述。例如,在第25节中,胡塞尔明确说道:“自我是同一个意识流中所有行为同一的功能主体。它是所有意识体验的发射中心和射入中心,亦即所有触发和行为的发射中心和射入中心……实际上,我们在这里看到双重射线,向前和返回:从中心穿过行为指向客体和重新从客体指向中心的返回的射线……在具有理论兴趣的经验行为中,自我追求客体,占有它,探究它,但同时也持续地被客体刺激、吸引、侵袭和规定。”(IV,105)
[26]在《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胡塞尔关于体验流在再回忆中构造的详尽论述。参见《分析》第四部分“意识流的自在”。
[27]参见《现象学心理学》第41节和《沉思》第31节。尤其在《现象学心理学》第41节中,胡塞尔不仅对其《观念I》关于纯粹自我的抽象理解做了明确的反思,而且重申了《观念II》的观点,但却依托发生的观念对先验意识生活的综合统一性、习性的发生和自我的历史性等问题做了具体而明确的论述(IX,207-212)。
[28]参见《沉思》第21、第31节和《危机》第50节。
[29]参见Ber,R。,Kern,I。,MarbaIntrodutoHusserliarans。byEmbree,L。,EvanstoeryPress,1998,p。211。
[30]这段话是胡塞尔在讨论康德的“先验统觉”思想时对康德观点的描述。在这一点上,胡塞尔是同意康德的。
[31]转引自Kern,I。:HusserluersugüberHusserlsVerh?ltniszuKantuianisum,DenHaag,MartinusNijhoff,1964,S。290。
[32]参见《分析》第一部分,第二章“怀疑的样式”,第三章“可能性的样式”和增补文本A第1节至第4节,《经验与判断》第21节。相关研究可参见Rang,B。:Kausalit?tundMotivatieivit?tuinderPh?nomenologieEdmundHusserls,DenHaag,MartinusNijhoff,1973,S。140-156。
[33]Rang,B。:Kausalit?tundMotivatieivit?tuinderPh?nomenologieEdmundHusserls,DenHaag,MartinusNijhoff,1973,S。157。
[34]胡塞尔试图从显现方式的差异出发论证超越物与内在物之间在存在方式上的区别,亦即“超越物的纯现象存在,内在物的绝对存在”。结果,超越物之被给予方式的侧显特征使他认识到:“由立义而来的‘现实的被呈现者’的核必然被一个由非本然的‘共同被给予性’和具有一定程度模糊性的非规定性所构成的视域包围。”在胡塞尔看来,这种“非规定性”并不是指一种绝对的不可规定性。事实上,它的意义已为被感知物的普遍意义或各种感知类型的普遍本质预先规定,因此,这种本质上恰恰意味着属于某种固定规定风格的可规定性。它预先指明了可能的感知多样性,这些感知多样性持续地相互融合,汇成一个感知统一性。就这种持续统一的可能感知联结体而言,事物感知以一种系统的、有固定规则的方式在无限多的方向上延伸,而在每一方向上都为一个意义统一性所支配。在这个意义上,胡塞尔将“视域”规定为事物现时感知的一种无限的“可规定的非规定性”。
[35]在《观念I》第140节中,胡塞尔在“理性的现象学”的标题下对空乏的可能性与被动机引发起来的可能性之间的区别做了具体讨论(III1,291-292)。
[36]应当注意的是,动机引发在此语境中仅仅是动机引发的一种特殊形式,亦即理性的动机引发。在《观念II》第56节中,胡塞尔区分出理性的动机引发和联想的动机引发,并做了具体论述。简单地说,理性的动机引发是指由一种执态引出另一种执态或一种主动设定引出另一种主动设定的关系;联想的动机引发则是指一切种类的体验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或者指以前理性成就的积淀物的动机引发,或者指相似的统觉统一性的动机引发,或者指那种完全无理性之物,如感性、预先被给予之物和被动性领域中的被驱动物等的动机引发(IV,220-224)。
[37]Sokolowski,R。:TheFormationofHusserl'sceptofstitution,TheHague,MartinusNijhoff,1970,p。155。
[38]胡塞尔对动机引发概念做了一般规定:“这种在其模糊的背景中被动机引发的单个之物具有其精神上的动机或根据。我们可以追问:我如何达到它?什么把我引向它?这种被追问之物就标识着整个动机引发一般。”
[39]Rang,B。:Kausalit?tundMotivatieivit?tuinderPh?nomenologieEdmundHusserls,DenHaag,MartinusNijhoff,1973,S。135。
[40]Claesges,U。,Held,K。(Hrsg。):PerspektivealPh?nomenologischerF,DenHaag,MartinusNijhoff,1972,S。21。
[41]Claesges,U。,Held,K。(Hrsg。):PerspektivealPh?nomenologischerF,DenHaag,MartinusNijhoff,1972,S。22。
[42]关于经验的视域结构或视域意向性的论述,参见《分析》第1节至第4节,《形式逻辑与先验逻辑》第80节,《沉思》第19、第20节,《危机》第36、第47节,《经验与判断》第8节。相关研究可参见Claesges,U。:EdmuheoriederRaumkonstitution,DenHaag,MartinusNijhoff,1964,S。22-26;Almeida,G。A。de。:SinnundInhaltiisenologieE。Husserls,DenHaag,MartinusNijhoff,1972,S。167-173;Rang,B。:Kausalit?tundMotivatieivit?tuinderPh?nomenologieEdmundHusserls,DenHaag,MartinusNijhoff,1973,S。156-172;Landgrebe,L。:DerWegderPh?noenologie:DasProblemeinerUrsprüngliErfahrung,Gütersloh,Mohn,1963,S。31-32,41-45,181-191;Str?ker,E。:HusserlsTraalPh?nomenologie,FrankfurtamMain,1987,S。98-106;Kuhn,R。,HusserlsBegriffderPassivit?t:ZurKritikderPassivenSynthesisiisenMün,1998,S。286-331。
[43]Str?ker,E。:HusserlsTraalPh?nomenologie,FrankfurtamMain,1987,S。156。
[44]Carr,D。:PhenomenologyandtheProblemofHistory:AStudyofHusserl'sTraalPhilosophy,EvanstoeryPress,1974,p。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