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胡赛尔现象 > 第二节 胡塞尔的发生现象学转向(第2页)

第二节 胡塞尔的发生现象学转向(第2页)

[1]笔者曾就“胡塞尔‘明见性’概念的前后期变化是否与其思想从静态现象学向发生现象学的过渡相关”这一问题请教韩国学者李南麟先生。他在给予笔者肯定的回答和详细的解释之后,特别做了这样一个补充:“应该说胡塞尔‘明见性’概念的变化与其发生现象学观念的显露密切相关,但我不赞同胡塞尔的思想进程中存在从静态现象学向发生现象学的过渡这一说法,因为静态现象学也是胡塞尔后期先验现象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2]参见[美]赫伯特·施皮格伯格:《现象学运动》,王炳文、张金言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第121页。

[3]参见[荷]泰奥多·德布尔:《胡塞尔思想的发展》,李河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第118页。

[4]参见Kos,J。J。:EdmundHusserl'sPhenomenology,PurdueUyPress,1994,pp。8-9。

[5]参见Farber,M。:TheAimsofPheheMotives,Methods,andImpactofHusserl'sThought,Ne;Row,1966,p。12。

[6]施皮格伯格从这种系统发生的角度出发,将胡塞尔哲学的整个发展比作一个螺旋形。他认为,胡塞尔在前现象学时期对主观现象进行了描述,并作为一种反应,在《纯粹逻辑学导论》中提出了一种客观性的纯粹逻辑,同等地强调处于本质联系中的经验的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而先验现象学的发展重又转向了作为客观观念物之来源的主体。参见[美]赫伯特·施皮格伯格:《现象学运动》,王炳文、张金言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第121~122页。

[7]参见Kern,I。:HusserluersugüberHusserlsVerh?ltniszuKantuianisum,DenHaag,MartinusNijhoff,1964,S。8-45。耿宁更是将第三个时期细分为现象学还原的发现期和转向纯粹现象学以后深入研究康德的时期。对此,我们看到,法伯的四阶段说与耿宁的分期有暗合之处。当然,我们在法伯那里看不到任何方法论思考的痕迹,耿宁的分期观点则带有明显的方法论意识,这可以从其后来的著作中得到证明。参见Ber,R。,Kern,I。,MarbaIntrodutoHusserliarans。byEmbree,L。,EvanstoeryPress,1998,p。1。

[8]对此可分别参见:贝克尔的论文《埃德蒙德-胡塞尔的哲学》(inThePhenomenologyofHusserl,ed。andtraon,R。O。,2ded。,NoesisPrsss,2000;ThePhenomenologyofHusserl,ed。andtraon,R。O。,2ded。,NoesisPrsss,2000,pp。38-69);比梅尔的论文《胡塞尔哲学发展的决定性阶段》(inThePhenomenologyofHusserl,ed。andtraon,R。O。,2ded。,NoesisPrsss,2000,pp。140-163);芬克的论文《当代批评中的胡塞尔的现象学哲学》(iudienzurPh?nomenologie:1930-1939,DenHaag,MartinusNijhoff,1966,S。79-156);兰德格雷贝的论文《胡塞尔的现象学及其改造动机》(inLandgrebe,L。:DerWegderPh?noenologie:DasProblemeinerursprüngliErfahrung,Gütersloh,Mohn,1963,S。9-39);斯特洛克的《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HusserlsTraalPh?nomenologie,FrankfurtamMain,1987)和德布尔的《胡塞尔思想的发展》。

[9]这可以从同样出自1921年的两份手稿中看出。这两份手稿,一份收在《胡塞尔考证版全集》第11卷,文章标题是《静态现象学的方法与发生现象学的方法》(XI,S。336-345);另一份收在《胡塞尔考证版全集》第14卷,文章标题是《单子个体性的现象学与体验之普遍的可能性和共存性的现象学。静态现象学与发生现象学》(XVII,34-42)。

[10]黑体部分是笔者所做的强调。

[11]参见《逻辑研究》中的相关讨论(《第一研究》第4节,《第五研究》第15节)。霍伦斯坦的研究表明,《逻辑研究》中的联想概念与后期不同,它“还不是一种本质必然的指明意向”,因而,胡塞尔此时关于联想概念的说明只是一种“前现象学的、经验—归纳的解释”。参见Holenstein,E。:Ph?nomenologiederAssoziation:ZurStrukturundFunktioneinesGrundprinzipsderpassivenGenesisbeiE。Husserl,TheHague,MartinusNijhoff,1972,S。9。

[12]HusserliaeIII。BriefwedV。Dieianer,S。137。

[13]参见Marbach,E。:DasProblemdesIderPh?nomenologieHusserls,DenHaag,MartinusNijhoff,1974,S。306;Sakakibara,T。:“DasProblemdesIdderUrspruisenologiebeiHusserl”,HusserlStudies14(1997),S。21-39。

[14]参见Ber,R。,Kern,I。,MarbaIntrodutoHusserliarans。byEmbree,L。,EvanstoeryPress,1998,pp。196,200。亦可参见Kern,I。:HusserluersugüberHusserlsVerh?ltniszuKantuianisum,DenHaag,MartinusNijhoff,1964,S。39-41,339-356。

[15]参见Holenstein,E。:Ph?nomenologiederAssoziation:ZurStrukturundFunktioneinesGrundprinzipsderpassivenGenesisbeiE。Husserl,TheHague,MartinusNijhoff,1972,S。26。

[16]参见Str?ker,E。:HusserlsTraalPh?nomenologie,FrankfurtamMain,1987,S。11;[韩]李南麟:《主动发生与被动发生——发生现象学与先验主体性》,见《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第8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第14页。

[17]参见SteinboeandBeyoivePhenomenologyafterHusserl,EvanstoeryPress,1995,p。275。

[18]参见Murphy,R。T。:HumeaowardsRadicalSubjectivism,TheHague,MartinusNijhoffPublishers,1980,pp。1-8;Kern,I。:HusserluersugüberHusserlsVerh?ltniszuKantuianisum,DenHaag,MartinusNijhoff,1964,S。39-42,339-356。

[19]参见Ber,R。,Kern,I。,MarbaIntrodutoHusserliarans。byEmbree,L。,EvanstoeryPress,1998,pp。199-200。

[20]参见Kern,I。:HusserluersugüberHusserlsVerh?ltniszuKantuianisum,DenHaag,MartinusNijhoff,1964,S。202-212。

[21]FiudienzurPh?nomenologie:1930—1939,DenHaag,MartinusNijhoff,1966,S。139。

[22]Ber,R。,Kern,I。,MarbaIntrodutoHusserliarans。byEmbree,L。,EvanstoeryPress,1998,p。211。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