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8章指控太子……派他刺杀青雀和于志宁!
“不若趁此机会,将朝廷债券之信用彻底夯实,使其成为国之重器。”
“待其根基稳固,不惧风浪之时,再行东征,则事半功倍矣。”
两人的话语依旧委婉,但意思比之前更加明确。
正因为叛乱平定让债券回升了,证明了信用的价值和脆弱。
所以更不能轻易动用战争这种可能破坏信用的事情。
李世民看着他们,心中一片冰冷。
他明白了,齐王之乱的平定,非但没有为他东征扫清障碍,反而因为债券价格的回升,给了这些反对出兵者更充分的理由。
他们并非不忠,恰恰相反,他们是在用他们理解的、符合这个新出现的“信用体系”逻辑的方式,来“维护”朝廷的“长远利益”。
而他,这个一心想要建立赫赫战功、超越前古的帝王,却发现自己推动战事的意志,正在被这种新兴的、无形的力量所束缚。
他仿佛在与整个朝堂,与一种逐渐形成的新的治国理念相对抗。
“朕……知道了。”
李世民缓缓吐出这三个字。
声音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和坚决。
他挥了挥手,示意二人退下。
他站起身,走到殿窗前,望着远方。
高句丽,他一定要打!
朝廷的威信,不仅仅来自于市井间债券价格的涨跌,更来自于赫赫兵锋和无上的武功!
他必须找到办法,打破这层阻碍,让他的意志,再次成为帝国前进的唯一方向。
齐州叛乱的尘埃尚未完全落定,囚车便已押解着李佑及其主要党羽,在精锐禁军的看护下,进入了长安城。
曾经的天潢贵胄,如今沦为阶下之囚,镣铐加身,蜷缩在囚车之中,面色灰败,眼神空洞。
李佑被直接关入了大理寺诏狱,由皇帝亲自指定官员进行审理。
这起皇子谋反案,牵动着朝野上下每一根敏感的神经。
翌日,两仪殿内,气氛凝重。
李世民端坐于御座之上,脸色阴沉如水。
下方,站着太子李承乾、赵国公长孙无忌、梁国公房玄龄、中书令岑文本、刑部尚书等寥寥数位核心重臣。
这是关于如何处置李佑的第一次小范围密议。
刑部尚书率先出列,躬身禀报了初步审讯结果,证实李佑杀害长史权万纪、私募甲兵、伪授官爵、据城反叛等罪行证据确凿,依《唐律》,谋反乃十恶之首,罪无可赦,当处以极刑。
殿内一片死寂。
所有人的目光都若有若无地瞟向御座上的皇帝,又迅速垂下。
没有人率先开口定调,尤其是在这种涉及皇帝亲子的敏感案件上。
李世民的目光缓缓扫过众人,最后落在李承乾身上,声音听不出喜怒。
“太子,李佑是你的弟弟,你以为,该如何处置?”